秋收的号角吹响了,村里能动的都下地了,这边主要种植水稻,水稻成熟在8月,正是热的时候,但是大家伙也没喊累喊苦,都干得热火朝天的。
一到秋收农忙的时候,大家伙儿就会吃大锅饭,大队上会煮一些消暑的草药,每个人每天都得喝一碗。
忙完学校的事情过后,沈从军就带着几人去山上打了两头野猪下来。
大家基本上每天都沾了点油荤,虽然不多。
着急忙慌的收完了水稻又去收种在山坡上的花生,玉米,黄豆。
等忙活下来,已经进入了十月底!
又要开始种冬小麦,种油菜籽,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到了1971年元旦。
一整年大家都在忙碌,但是因为今年沈从军带人进山,打了两次猎的原因,没有人因为农忙生病。
可见肉对人的重要性。
本来九月份就应该开学的,小学一直拖到了来年三月份。
元旦节过后,沈从军便请县上的资深老师出题,带回去让那些知青们考试。
这突如其来的馅饼,让知青们狂喜之余,又有些忐忑,喜他们可以不用做那繁复辛苦的农活,忐忑的是怕他们考不过。
自从下乡过后,他们有多久没有碰过书本?
1月4号,27个知青都整整齐齐的坐在教室里面,奋笔疾书。
这个考试一连考了2天,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副学科(美术,音乐,体育,劳动)。
其中副学科则要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去参加考试。
沈从军还请了一个战友回来当校长,这个战友年年轻的时候是干文职的,因为一次战事而瘸了腿也瞎了一只眼,回家后,媳妇儿把钱都卷跑了,就带着一个女儿过。
录取了七名知青,一个副学科老师是金荷叶,文化水平一般般,但是美术音乐她都会而且出挑,看的出来家里条件不错。
自然学科被录取是李红梅, 自然科学课程:涵盖自然界观察动植物知识、天文地理常识等,虽然都是一些常识,但是却杂乱。
现在这个年代,很少有人会用心的去学这些,但是沈从军却知道,这些在生活中都很有用。
还有一个是体育老师,这个职位,沈长军自己毛遂自荐了,毕竟整个村子就他身手最好,他还当过兵。
2个语文老师,2个数学老师。
本来沈从军还想开设英语课的,但是大队长说什么都不同意,这两年确实也抓的挺严重的,想想就算了。
27个知青有七个考上了,其他人虽然酸的不行,但是大家都是公平公正考的,有目共睹,并没有作弊的可能,而且试卷贴在外面的。
大队长也说了,如果有不服气的,尽管来,他把这些题重新给他们做一遍。
所有人都低下了头,因为,是要觉得不服气的要当天做,但当天哪里记得完这些试卷?
大队长看着那些没考中的知青怂没搭脑的走了,不由得冷哼了一声,然后转头笑眯眯的对着李红梅几人道“好,好好好,来几个老师,我们来谈谈待遇问题!”
走到专门给老师修的办公室坐下,大队长道“队上给你们一天算满工分!”
这话一出那两个语文老师和两个数学老师简直是欣喜若狂,都是老知青了,来这里下乡有3,4年了,每天就五六个工分,连乡下妇人都赶不上。
现在只要每天给娃娃们上上课,就有满工分,真的是太好了。
队长满意地看了一眼几个知青,又继续说“但是满工分是有条件的,你们可以去打听打听其他村给老师的工分是多少?”
“7个工分!”
大队长笑盈盈的说出了答案,且一下子严肃起来“这十个公分,多出来的三个,是要你们保证每个来学习的娃娃都要学有所成!”
下所有的知青友都皱起了眉毛,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要每个都学有所成,这个太难了。
大队长瞟了一眼知青们,又继续道“不是要求每个孩子每科都要满分,要求你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尺有所长!”
这话是沈从军给大队长说的,队长觉得这段话很有道理。
“当然了,村里的娃娃们都比较猴儿,人管不住了,就让他们请家长来,他们要是敢不请你们就跟我说!”
然后又对校长的“杨校长,这个事情开家长会的时候,你要给家长们说清楚!”
和老师们坐在一起的杨校长名叫杨维清,今年36岁。
到大队长的话,他严肃的点头“是”
…………
“当然,你们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会插手,我们只看最后的表现和成绩,这学期结束过后,你们的学生就是你们的答卷,没有达到要求的,那么就得换个人来!”
所有的知青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脚步都是沉重,也不知道开学会有多少孩子,他们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他们很想留下来当老师,选中的时候有多自信,现在就多慌张。
“怎么办?怎么办?你们教语文数学的还好,死记硬背就行了,我这教音乐的怎么搞?他要是五音不全,我怎么发现优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