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泥地上洒下斑驳光点。汪子贤独自坐在议事厅后的工作间,面前摊开着数十块黏土板,上面刻满了各种符号和图案。文字创造工程已进行两月有余,却陷入了瓶颈。
最初设计的120个符号虽能表达基本概念,但缺乏系统性,学习难度大,表达能力有限。族人们普遍反映“记不住”、“分不清”、“用不上”。汪子贤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更自然、更直观的造字方法。
“胖墩,你在吗?”汪子贤在心中默问。最近他发现自己能够在需要时主动唤起那个神秘声音,虽然仍有诸多限制。
「在的,宿主。检测到您正处于认知困境。」胖墩的声音如期响起。
“我需要创造一套适合联盟的文字系统,但现有的方法行不通。你们那个时代有没有什么指导原则?”
「正在分析需求...检索数据库中...找到古文字发展规律资料。地球主要古文字系统发展遵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演进规律。建议从象形文字开始。」
“象形文字?”汪子贤若有所思,“就是画成物体的形状?”
「正确。象形文字通过直接描绘物体外形来表达概念,最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建议宿主从周围环境中选取常见物体,创造基础象形符号。」
汪子贤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好!族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描绘实物的符号。”
「正在根据联盟环境提供参考符号...」胖墩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清晰,「日、月、山、水、火、木、人、鱼、鹿...这些基础象形符号在多数文明中惊人地相似。」
一瞬间,汪子贤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符号的图像流转组合,仿佛某个古老数据库的大门微微开启。他赶紧抓起炭笔,在光滑的木板上记录下这些灵感。
第二天清晨,汪子贤重新召集文字创造团队。这次他改变了策略,不再从抽象概念入手,而是带着团队走出议事厅,实地观察自然环境。
“看,太阳刚刚升起,那个圆圆的形状,简单明了。”汪子贤指着朝阳说,“如果我们画一个圆圈,中间点一点,表示太阳,好不好记?”
众人点头。比起之前抽象的符号,这个图形直观易懂得多。
走到河边,汪子贤又指着流动的河水:“水的流动是什么形状?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他在沙地上画下三道波浪线:“这个表示水,像不像?”
“像!太像了!”纺婆婆惊喜地说,“一看就知道是水。”
就这样,团队边走边观察边创造。看到山,就画山的轮廓;看到树,就画树的形状;看到鱼,就画鱼的简笔图。不到半天时间,他们已经创造了二十多个基础象形符号。
下午,汪子贤将大家带到铁匠工坊。“但是,有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表示?”他提出问题,“比如‘热’这个概念,怎么画?”
众人陷入沉思。突然,年轻铁匠石头喊道:“热就是火的感觉!我们在火符号旁边加几道线,表示热量散发,行不行?”
说着,他在沙地上画下火的符号,周围加上辐射状的短线。
「符合指事造字法原理。」胖墩的声音在汪子贤脑海中响起,「在象形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抽象概念。」
汪子贤心中了然,向大家解释:“这是个好方法!在具体物体的图形上加标记,表示相关概念。比如在刀符号上加线指向刃口,表示‘锋利’;在眼睛符号下加泪滴,表示‘哭’。”
团队兴奋起来,创造速度明显加快。到日落时分,他们已经创造了50多个基础符号,包括30多个象形符号和20多个指事符号。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符号越多,记忆负担越重,且无法表达复杂概念和句子结构。
几天后,汪子贤再次求助胖墩:“象形和指事符号只能表示具体事物和简单概念,怎么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这样的句子?”
「建议引入会意造字法。将两个或多个符号组合,产生新含义。例如:日+月=明(明亮);日+地平线=旦(早晨);水+目=泪(眼泪)。」
汪子贤茅塞顿开。第二天,他教大家玩“符号组合游戏”,将已有的符号像积木一样组合,创造新字。
“看,太阳和月亮在一起,表示‘明亮’。”汪子贤演示道,“一个人靠在树旁,表示‘休息’;两只手交换物品,表示‘交易’。”
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数量,同时极大地扩展了表达能力。族人们发现这像猜谜一样有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最让汪子贤惊喜的是岩盾的创造:他在“人”符号旁边画上“戈”(武器),表示“战士”;在“人”符号上面加“屋顶”,表示“安全”。这些创造立即被纳入文字系统。
随着符号组合的增多,另一个问题浮现:同一个组合可能有多种解释。如“人”+“木”,可以理解为“人在树下休息”,也可以理解为“人砍树”,甚至“人造木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