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大会召开前一周的下午,林辰刚审核完环保设备的安装进度表,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了。是周志国的秘书打来的,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熟稔:“林副主任,周市长请您到办公室来一趟,说想聊聊招商大会的环保展区筹备情况,顺便品品新到的龙井。”
林辰握着听筒的手指顿了顿。招商大会的筹备会昨天刚开过,环保展区的方案早已敲定,周志国此刻突然召见,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应了声“好,我马上到”,挂了电话后,从保险柜里取出那份复印的旧改项目审计报告,折好放进公文包——他有种预感,今天的谈话不会轻松。
周志国的办公室在市政府大楼三层,比发改委的格局开阔得多,墙上挂着幅“海纳百川”的字画,笔力浑厚,据说是某位退休老领导题写的。林辰推门进去时,周志国正坐在靠窗的茶桌前摆弄茶具,一套紫泥紫砂壶泛着温润的光,壶身上刻着“静思”二字。
“小林来了,坐。”周志国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倒显得和蔼可亲。他提起热水壶,沸水注入紫砂壶时发出“咕嘟”的轻响,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股清冽的茶香袅袅升起,驱散了办公室里沉闷的气息。
林辰在对面的木椅上坐下,目光落在茶盘里的茶杯上——杯沿描着圈金线,一看便知价值不菲。他想起王会计账本里“周市长——烟酒款(3万)”的记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公文包。
“尝尝这茶,”周志国推过来一杯茶,茶汤呈淡淡的琥珀色,“是杭州的老战友寄来的明前龙井,今年的新茶,据说清明前一天采的嫩芽。”
林辰端起茶杯,指尖感受着温热的瓷壁,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舌尖散开,带着点雨后的清新。“好茶,”他由衷赞叹,“入口甘醇,余味悠长。”
周志国笑了笑,又给自己斟了一杯,却绝口不提招商大会的事,只慢悠悠地聊起天气:“这几天温差大,早晚得加件外套。听说你父亲身体不太好?前阵子回老家看他了?”
“劳周市长关心,”林辰放下茶杯,“父亲恢复得不错,护工照顾得很尽心。”他心里清楚,周志国连他回老家的事都知道,显然一直在留意自己的动向。
“家里的事再忙,工作也不能落下。”周志国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林辰脸上,带着几分审视,“小林啊,听说你最近跟高书记走得很近?三天两头往常委楼跑,连高书记爱喝的毛尖都摸得门清了。”
这话问得直白,像张慢慢收紧的网。林辰端起茶杯的手没停,语气坦然:“高书记刚到镜州就特别重视环保整改,我分管这块工作,自然得多汇报进度。高书记对政策吃得透,每次汇报都能学到不少东西,比如上次他提醒我,环保设备采购要兼顾性价比和长远效益,不能只看眼前成本。”他巧妙地把话题引回工作,避开了“站队”的暗示。
周志国“嗯”了一声,放下茶壶,壶盖与壶身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但也得懂分寸。”他的手指在茶盘上轻轻点着,“李建国是急躁了点,有时候方法简单,但他是镜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干部,从车间技术员做到发改委主任,对地方企业的情况熟门熟路。你刚来,很多情况不了解,别轻易否定老同事的经验。”
林辰没接话,静待下文。他知道,铺垫了这么久,正题该来了。
果然,周志国话锋又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说起来,你引进的那批环保设备,我听下面人反映,价格比市场价高了三成?这里面没点猫腻?毕竟是财政拨款,每一分钱都得花在明处,可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林辰心里一凛——来了。周志国这是想用“设备回扣”的由头给自个儿扣帽子,既试探他的底线,又想埋下日后发难的伏笔。他面上不动声色,从公文包里拿出两份文件,推到周志国面前。
“周市长您看,”他指着第一份文件,“这是设备采购的公开招标记录,参与竞标的有五家企业,最终中标的这家报价其实是第二低的,但技术评分最高。价格之所以看起来高,是因为我们要求采用德国进口的HEPA滤芯,过滤精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比普通滤芯的使用寿命长三倍,长期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他又翻到第二份文件:“这是省环保检测中心出具的报告,同款设备在邻市的印染厂用了两年,排污指标一直稳定在国家标准的60%以下,是目前行业内公认的优质设备。至于价格,审计局的同志全程参与了采购,报告里有详细的成本核算,您要是不放心,可以让审计组再复核一次。”
文件上的红章清晰醒目,数据详实,周志国扫了两眼,没再纠缠设备的事,转而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倒是周市长,前阵子听信访办的同事说,城南旧改项目的投诉不少。”林辰语气平和,像在说件寻常事,“中标价比预算高出近两千万,而且很多居民反映,楼道里的水管用的是劣质PPR管,冬天一冻就裂;墙面粉刷也偷工减料,刚入住就掉灰。老百姓意见挺大的,说‘花了冤枉钱,住得不安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