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照例不长,开头仍然是一个字“渠”,向河渠觉得很好笑:要人家改称呼,还要加上同志两字,自己却原形毕露地忍不住只用爱称一个字。
信的一开头展现在向河渠面前的是一首唐朝诗人苏涣的《变律诗》:“毒蜂成一窝,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穿,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这首诗如利箭般一箭中的,向河渠震惊之余,忙摄神定心往下看。
信上说她通过晓云知道了许多情况,很是忧虑,想起苏涣的《变律诗》中的谁家儿,担心他也会落此下场,所以录在信的最前面,盼能引以为戒。信后的也是一首诗,诗比信短不了多少,颇多说教的意味。通篇比较消极,但又符合现实,跟工作组宗组长的劝说如出一辙。充分流露出一个饱经周折的多情女子对心上人的关心、忠告和祁祷之情。他读到动情处,几乎读出声来。是些什么样的言语能让向河渠如此动情呢?请看诗的全文:
自别君颜已三年,思绪万千绕心田。惊闻恶了千户候,是非海里遭沛颠。
暗揣磨、细究研,约摸是贾语村言又应验:“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坐卧不宁拿起笔,再遣飞鸿到君前:得让人处且让人,能从宽时莫从严;
冤家宜解不宜结,男儿心胸能撑船;土地庙里多烧香,免与灾星常粘连;
寻机跳出是非窝,再起宏图翱云天;拭泪目,踮脚盼,盼传喜讯消愁念,等着这一天。
曹老师有几句批语写在梨花的信后,说是“有一定道理,望能消除大队的成见,搞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离队的事以后再设法。”后面还有一张纸,是梨花写给老师的信,信上说“通过晓云知道了向河渠的情况,很为他的境遇担心,但又深知他的性格有许多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如不改变,势必处境难改,很想尽己之力劝劝他正视现实,因而写了一封信。不知该寄不该寄,特寄给老师。如果认为不会影响他家庭关系的话,就请转给他。如认为不妥,也请老师帮开导开导,毕竟他是您的学生,还是肯听您的话的。”
梨花的信读过多少回,已不可考,但对向河渠的触动却是巨大的。苏涣的变律诗几乎就在说自己,而梨花的信和诗更在内心掀起巨浪,使自己久久难以平静:是啊,一年多来为彻底改变四队的穷困面貌,违背了老师的嘱咐、母亲和姐姐的意愿,挺身当干部,呕心沥血拼命干。象父母所教育的那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为社员谋利益,决不做随波逐流的庸人,谁知事与愿违。
毒蜂成一窝,高挂恶木枝,全队社员看得清清楚楚,工作组的宗组长也心知肚明,社员是敢怒不敢言,宗组长是不能说,为什么?与上头紧密相连着,说了不但没用,还会有祸。
周兵与之斗争多年,斗掉了副队长的职位;自己坚持斗,各种各样的打击纷至沓来,再坚持下去会有什么好结果?大队不让你当了,你将如何斗?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呢?
新旧社会都闯过的宗组长劝过自己后,动了心,也有了些变化,固然是违心的、不情愿的,而今一直在心灵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梨花也这样说,尤其是被自己奉为楷模的曹老师也认为有一定道理,这就不能不让他深深地反省自己,考虑自己做得对不对、值不值和该当怎么办了?
那年代时兴带着问题学毛选,向河渠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疑问去学着作。找来找去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检查来检查去,都觉得自己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不但行不通还备受打击呢?
偶然翻到《实践论》,当他看到文章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读到这里,他认识到就象一本小说书里所说的“不但要想到该不该,还要想到行不行”,实践证明自己的做法是不符合我队具体情况的,这就是苏涣诗中所说的“机”,也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是以前自己在郑支书面前赌气所说的“符合毛泽东思想的话不等于处处好说,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事不等于处处能做。”
通过学习,通过宗组长、王梨花、曹老师的开导,向河渠终于想通了,他在《初衷待机再施行〉那首诗中写道:
该不该,能不能?两字对垒在心灵。为解民穷该硬顶,为消灾祸顶不能。
硬顶必须有力量,麻秸硬顶断自身。上不支持下无依,自身力小难硬撑。
突击、农研散去也,有何办法拔穷根?罢罢罢,不硬顶,初衷待机再施行。
让向河渠没想到的是,这一初衷终生也没能等到机会去施行,只在三十多年后为所在地三个队争得一项权利算是稍稍弥补了他的这一遗憾。而四队也正如宗广林所预料的在农村改制前一直没能摆脱贫困的面貌。至于向河渠究竟在什么事情上为乡亲们谋得了利益的,到时自有交待,这里暂且不提。
喜欢成败人生路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成败人生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