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了这班上那班,扛起锄头丢笔杆。愁绪且抛一边去,凉风习习到田间。
二、饥肠漉漉锄野田,频频回首望炊烟。炊烟散后熟了饭,野草锄尽多采棉。
依据收集的信息,向河渠与赵国民打算实地考察一番,以定行止。初定六月二十八日外出。二十七日乡政府召开三干会,向河渠借口头疼,留下作准备工作,由蒋国钧前去参加会议。回来后传达会议精神,说阮友义在会上说要开杀戒,点名批评了向河渠,说是“多大的个厂,还搞书面报表”“固执己见”等等,说是6——7号到生化厂来重点解剖。下午就阮友义的大会报告作了讨论,决定外出计划不变,留下书面汇报作解剖参考,并在汇报中表示这次外出,如找不到新的突破,将辞职归田。
这一天的日记,向河渠写道:阮书记的开杀戒,给我送了个信,那话儿来了。既然是在劫难逃,那就走吧,何苦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呢?真是:
声声开戒杀气生,点名道姓要杀人。贫道逢劫可能避?睁目环顾退路寻。
在天阴人忧的气氛中向河渠与赵国民踏上征程,如诗中所言:
漫天阴霾漫天云,满腔愁绪陪我行。铁马穿行柳林暗,哪条道儿通光明?
一路行来,保定、石家庄,实地去作市场调查,发现段占林来信所提供的信息是意测而未经调查。事实是杀猪匠自己就灌制灌肠卖,当地肉联厂收小肠,有人做这行生意,如果参与竞争,胜算有几成把握是难以说得清的。
向河渠与段氏兄弟谈了自己的看法: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他们如能每天收六七百支小肠,收购价不高于一块八;并负责出资购建生产线,我方愿意与他们合作开发这个项目。如果每天能收到一千支小肠的粘膜,再每天收一百支小肠,就可以办一个十五人左右的小厂,年产值二十五万元左右,利润看原料的收购价上下浮动,一般在三至五万之间。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投资不超过一万五。合作的方式有技术服务、联营办厂等双方能接受的任何方式都行。建议他们以住地为中心,去清苑、高阳、安新、徐水四县进行调查摸底,一定要查实查细,将真实情况告诉他们,然后再决定怎么办。
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的是:“后路问题难关重重啊。这次河北之行会不会一事无成?尚在两可之间,而且似乎是成的希望更小一些。我的天呐,能否在成的等盘里加点份量,从而使天平倾向于成功的一面?
《中华传奇》八六年第二期《江湖行》中说:‘秦琼曾困天堂州,伍员被阻昭关路。英雄若是不得时,尤如明珠埋在土’,我今日是否似埋在土中的明珠?又何日方能脱困?”
信阳、孝感的信息也都失真,河北六七角,河南七八角,湖北八角,其实都在两块左右,孝感竟高达两块二,幸亏没有听见风就当成雨,亲自跑来调查,当是没上,可路也是空的,这可如何是好?
处处希望都象肥皂泡儿一碰就破,心情固然好不起来。幸亏沿途山光水色能让人平添精神。有一段路,穿山洞过山谷,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竟在山里穿行了188公里。看着半山腰的水稻、山脚下的水流,再抬头看看山头的白云缭绕,想起那“一座座青山”的歌儿,不禁轻声哼了起来,一时间竟拂去胸间的烦闷,并即兴作起诗来:
好长一珠串,群山列车穿。才见青稻立山腰,又闻绿水山脚潺。
随车穿行青山中,好似乘兴游花园。晨风习习入怀来,满腔愁绪化飞烟。
“舅,听说黄鹤楼已装修好了,不如去看看?”“好哇,你不说我也这样想呢。”距去黄石的车开车还有两三个小时,向河渠、赵国民来到黄鹤楼。
黄鹤楼是我国着名的胜迹之一,它“远控岳阳,俯瞰晴川”“拔地倚天,耸翠如屏,”赢得了“天下绝景”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与武昌等于同时诞生。原系用于军事了望和指挥用的岗楼,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供人登临游玩的场所,各种传说慢慢产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兵火的灾祸,黄鹤楼屡毁屡建,现在耸立在向、赵两人面前的黄鹤楼是1981年开始,84年建成的位于蛇山山顶的旅游胜地。它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在三层平台上,主楼五层高五十一米,七十二根大柱拔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凌空欲飞,琉璃黄瓦璀璨夺目,楼中绘有壁画,悬挂着许多古今着名书法家题撰的楹联匾额。二人参观时,发现有的还没有完工,不少人正在忙碌着。
二人边看边聊,向河渠告诉赵国民,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辛氏卖酒遇仙”的传说。说是古时候黄鹄山上有一位姓辛的老人,以卖酒为生。一天,一个破衣烂衫的道士来喝酒,老人见他穷,没要他的钱。连续几天道士都来喝酒,老人都没收钱。道士为感谢老人,就在墙壁上用黄桔子皮画了一只黄鹤,对老人说:“有人来喝酒,只要拍拍手,黄鹤就会飞下来跳舞。”后来真的这样,从此这个小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十年后道士又来到这个店,酒后取出笛子鸣奏,黄鹤立刻飞下来,驮着道士飞上天去。为纪念仙人,老人在山上造了一座高楼,取名叫黄鹤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