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期限,转眼即至。这十天里,石疙瘩兵工厂的灯火几乎未曾熄灭,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号子声交织成了一曲奋斗的交响乐。如今,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刻。
厂区空地上,即将交付的物资整齐码放,覆盖着防雨布,等待着兄弟部队接收人员的最终检验。虽然经历了连续的高强度生产,但无论是林烽、李云龙,还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战士和技工,脸上虽有疲惫,更多的却是自信与期待。他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有着充足的底气。
远处,尘土飞扬,师部陪同的红一军团某团后勤处长带着几名军械员,骑着快马如期而至。这位处长姓孙,是个面色严肃、办事一丝不苟的老革命。他跳下马,与迎上来的李云龙、林烽等人简单寒暄后,便直入主题:“李团长,林专员,辛苦你们了!时间紧任务重,咱们先验货?”
“孙处长,请!”林烽自信地一挥手,示意战士们揭开防雨布。
顿时,一片金属的冷光映入眼帘!
两百支步枪整齐排列,枪身上的烤蓝在阳光下泛着幽光,木质枪托也擦拭得干干净净。
一箱箱子弹摞得老高,箱盖敞开,黄澄澄的子弹排列得密密麻麻。
五十发迫击炮弹则单独放在一旁,显得格外敦实。
孙处长带来的军械员们立刻上前,开始按照流程进行验收。他们动作专业,眼神锐利,显然都是行家里手。
验枪的军械员随机抽取了二十支步枪,进行仔细检查:拉动机柄,感受顺畅度;检查膛线,观察光滑度;测试扳机力,体验击发感;甚至进行了简单的分解结合。
一位军械员忍不住点头,对同伴低声说:“嘿,这枪做得可以啊!比咱们以前用的杂牌枪强多了!这膛线拉得,又匀又光!”
验子弹的军械员则随机抽取了几百发子弹,用卡尺测量尺寸,检查底火安装,还特意挑出一些,准备带回去进行实弹测试。
“装药量好像很一致,弹头形状也标准,看着就舒服。”
验炮弹的军械员更是小心翼翼,检查弹体有无裂缝,引信安装是否牢固,重量是否一致。
“这土造炮弹,看着是粗糙点,但结构没问题,重量误差很小,难得!”
孙处长本人则背着手,面无表情地巡视着,不时拿起一支枪掂量一下,或者拿起一发子弹仔细端详。
整个验收过程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气氛有些紧张。李云龙在一旁有点沉不住气,小声对林烽嘀咕:“他娘的,查这么细?跟挑女婿似的……咱们的东西肯定没问题!”
林烽微笑着低声道:“团长,放心。孙处长认真是好事,正好让兄弟部队看看咱们的成色。”
终于,验收完毕。几位军械员凑到孙处长身边,低声汇报了几句。孙处长那严肃的脸上,渐渐冰雪消融,甚至露出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和赞赏。
他大步走到李云龙和林烽面前,用力地握住他们的手,语气充满了激动:“李团长!林专员!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短短十天,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这产品质量更是没得说!经过我们初步检验,两百支步枪,动作顺畅,结构可靠,完全合格!两万发子弹,尺寸标准,装药均匀,预计哑火率会很低!五十发迫击炮弹(用户之前说是50发,这里按50发算),虽然工艺略显粗糙,但结构完整,满足使用要求!性能全部达标!你们这是创造了奇迹啊!”
他特别拿起一支步枪,感叹道:“尤其是这五十支你们自产的步枪(他特意点了出来,显然知道这其中的不易),质量尤其好!听说你们连枪管都是自己拉的?太不容易了!这水准,快赶上大厂的了!”
李云龙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胸膛挺得老高,嘴上却还要谦虚:“哎呀,孙处长过奖了!都是同志们瞎鼓捣,勉强能用,勉强能用!哈哈!”但那得意劲儿,藏都藏不住。
林烽则谦逊地说:“孙处长满意就好。兄弟部队的任务就是我们的任务,理应尽力。只是……这次任务几乎耗光了我们库存的缴获无缝钢管,所以自产步枪只能提供这五十支,大部分还是修复翻新的,实在抱歉。”
孙处长连连摆手:“林专员太谦虚了!这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了!你们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能生产出这样质量的武器弹药,已经是天大的功劳了!你们不知道,这批物资,对我们团接下来的阻击任务有多重要!这是雪中送炭啊!”
运输队开始紧张地装车。看着一箱箱物资被搬上马车,孙处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郑重地交给林烽:“林专员,这是我们团长亲笔写的感谢信。他让我一定要当面交给你和李团长。团长说了,‘警卫团兵工厂的同志们,特别是林烽同志带领的技术团队,提供的这批军工支援,不仅数量达标,质量过硬,更是为我们团后续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最关键、最及时的保障!这是我们红军兄弟部队之间深厚情谊和强大协作能力的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