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十月,天高云阔,秋风已带上了明显的寒意,却吹不散人们心中越来越炽热的期盼。瓦窑堡兵工厂的建设步入了正轨,制管车间成功投产,第一批利用修复设备拉制膛线、经过严格检验的合格枪管已经下线,虽然产量还很低,却标志着八路军自主生产重要枪械部件的开端。
这天,林烽正和苏沐辰、陈思远在新建成的淬火工坊里,试验着用土法测量炉温,试图优化枪管热处理的工艺。通讯员小马一阵风似的跑进来,脸上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林厂长!林厂长!紧急通知!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慢点说,啥好消息能让你乐成这样?捡到金元宝了?”林烽打趣道,顺手递过一碗温水。
小马接过碗,咕咚喝了一大口,喘着气大声道:“比金元宝还好!总部刚传来的消息!咱们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马上就要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了!
“会师?!”林烽、苏沐辰、陈思远几乎同时惊呼出声,脸上瞬间涌上难以置信的狂喜。
“千真万确!”小马用力点头,“上级命令,要求我们选派代表,参加会师庆祝大会!咱们兵工厂,总部点名要让您作为‘军工代表’去参加!”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瞬间传遍了整个兵工厂。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激动地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红军主力终于要汇聚在一起了!这是多么伟大的胜利,多么来之不易的团圆!
李云龙听到消息,咧着大嘴就冲到了林烽面前,重重一拍他的肩膀:“好小子!这可是露大脸的机会!代表咱们全厂,代表咱们整个师,去参加会师大会!给老子精神点,让兄弟部队也瞧瞧,咱们不光仗打得好,搞兵工也是这个!”他翘起大拇指。
“团长,我……”林烽心情激荡,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我什么我!”李云龙眼睛一瞪,“这是命令!赶紧收拾收拾,带上点咱们兵工厂的‘特产’,让兄弟部队开开眼!老子要不是得留守防区,真想跟你一起去看看这大场面!”
两天后,林烽带着一名警卫员,骑马离开了瓦窑堡,向着会宁方向疾驰。他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揣着几份特殊的“礼物”:一支用新生产枪管修复完善的汉阳造步枪、一盒瓦窑堡兵工厂复装并经过严格检验的子弹、还有几张记录兵工厂建设过程和部分技术简图的纸张。他要把这些作为汇报,也作为献给大会的贺礼。
越靠近会宁地区,气氛就越发热烈。道路上,随处可见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的红军队伍。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士们,虽然军服破旧,颜色各异,甚至很多还穿着打满补丁的百姓衣服,但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笑容和豪情。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同志,你们是哪部分的?”经常有战士热情地打招呼。
“我们是陕北红军,兵工厂的!”林烽的警卫员自豪地回答。
“兵工厂的?太好了!以后咱们的枪弹可就有保障了!”对方往往会发出更加惊喜的赞叹。
经过数日跋涉,林烽终于抵达了会宁县城。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红旗的海洋。无数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街道上、山坡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欢声笑语的红军战士。口音各异,却亲切无比;装备简陋,却士气如虹。一种磅礴的力量感和历史感扑面而来,让林烽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
在会宁县城西南的将台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大会。巍巍古堡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红旗如林,标语如潮。主席台上,领导人们望着台下这支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会师的钢铁洪流,情绪也十分激动。
林烽作为军工系统的代表,被安排在了靠前的位置。他亲眼看着一、二、四方面军的旗帜汇聚到一起,迎风飘扬。他亲耳听着那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看着那些黝黑消瘦却目光坚毅的面孔,许多战士还带着伤,但他们的眼神却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星辰。
当雄壮的军号吹响,各方阵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时,尽管他们的枪支型号杂乱,服装五花八门,但那股百战余生、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却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深深震撼了林烽的心灵。他感到自己的眼眶湿润了,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让这些最可爱的人,能拥有更好的武器,去夺取最终的胜利吗?
大会结束后,气氛依然热烈。各部队的代表们互相走访,交流经验,诉说别情。林烽也忙着和几个兄弟部队后勤部门、修械所的负责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分享瓦窑堡兵工厂的一些土法和经验。
正当林烽和一位四方面军修械所的老师傅聊得投入时,一名总部的通讯员找到了他:“林烽同志,首长请你过去一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