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机器日夜轰鸣,原料储备库日渐充盈,“八一式”步枪的量产准备工作也稳步推进,一切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林烽站在厂区的高坡上,望着下方井然有序却又略显忙碌的景象,心中却有一丝隐忧。
这隐忧并非来自设备、原料或技术,而是来自人,更确切地说,是来自懂得如何管理这一切的人。
随着工厂规模扩大,工序越来越复杂,部门越来越多,林烽感觉自己就像个救火队长,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协调、调度和决策。各车间主任大多是技术尖子提拔上来的,干活是一把好手,但提到制定生产计划、统计物资消耗、管理设备台账这些“文绉绉”的活儿,就有些抓瞎,要么凭感觉,要么干脆推给林烽。
李云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私下跟林烽嘀咕:“老子发现,现在咱们厂子大了,事儿也杂了。下面那些车间主任,打仗似的管生产行,可一说到算账、排计划,就跟张飞绣花一样,粗枝大叶!这样下去可不行,你得想想办法,不能啥事都让你一个人扛着。”
这话说到了林烽心坎里。兵工厂要持续发展,甚至未来扩建,光有技术工人远远不够,必须拥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明白如何将零散的生产活动整合成高效的体系,如何用数据而不是感觉来指导生产,如何预见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他想到了已经成功举办两期、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的军工夜校。前两期主要侧重于识图、基础工艺、设备操作等纯技术内容,是培养“将才”的摇篮。那么第三期,是否可以增加新的内涵,成为培养“帅才”的基地?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型——在夜校三期增设“兵工厂管理”课程!
他把这个想法跟李云龙、赵刚以及苏沐辰等骨干一说,立刻得到了支持。
赵刚首先赞同:“这个想法非常有远见!我们现在不仅是生产单位,更是一个复杂的组织。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总是经验主义。”
苏沐辰也推了推眼镜:“确实,我现在负责生产调度,就深感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很多事都是摸索着来。如果能系统学习,效率肯定会更高。”
李云龙更直接:“早就该这么干了!培养几个能帮林烽分担的‘小诸葛’,省得他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这事我支持,要啥尽管说!”
有了领导层的支持,林烽立刻着手规划。第三期军工夜校的招生简章很快贴了出来,这一次,招生规模扩大到了100人,而且明确表示将增设全新的“兵工厂管理”课程,由林烽副部长亲自授课!
招生简章一贴出,就在厂里和附近部队引起了轰动。
“管理课程?林部长亲自教?学啥?学咋当官吗?”有工人好奇地问。
“啥当官,是学咋管好咱们这个厂子!”有明白人解释,“就像咱们班长排长,不光自己要能打,还得会带兵一样!”
“听说学了以后,说不定就能当车间主任、调度员哩!”有人充满了憧憬。
报名异常踊跃,不仅本厂的班组长、技术尖子争相报名,连一些兄弟部队的后勤干部、文书也闻讯赶来,希望能学到真本事。经过严格筛选,一百名有一定文化基础、表现出较强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学员被录取。
开学第一天,夜校那座最大的窑洞被挤得水泄不通。学员们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
林烽站在讲台前,没有直接翻讲义,而是笑着问了一个问题:“同志们,假如上级命令我们,下个月要生产五百支‘八一式’步枪,三万发子弹,二十门迫击炮。你们作为车间主任或者调度员,接到这个任务,第一步该干什么?”
台下顿时议论开来。
“赶紧让各车间动起来啊!”
“先看看库里还有多少料!”
“得把任务分下去!”
林烽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才敲敲黑板:“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不够系统。第一步,应该是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这就是我们管理课要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生产计划制定”。
“计划不是简单地把数字一分了事。要分解工序,估算工时,核算物料,平衡各车间产能,考虑设备维护时间,甚至要预留应对意外的缓冲……一个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接着,他又引出另外两个核心内容:“物资统计” 和 “设备台账管理”。
“咱们的原料储备库为什么能救命?靠的就是精准的物资统计!知道家里有多少粮,心里才不慌!”
“设备保养制度为什么能降低故障?靠的就是详细的设备台账!每台机器的‘健康状况’都一清二楚!”
林烽的授课,紧密结合兵工厂的实际案例,语言生动形象,把看似枯燥的管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他用制定“八一式”步枪量产计划作为模拟项目,让学员们分组练习;他带着大家去仓库,实地讲解如何分类统计物资;他拿出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设备台账,讲解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课堂上常常爆发出笑声和争论声。比如讲到物料需求计算时,有学员算糊涂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讲到设备调度时,不同车间的学员会为了争取“设备使用时间”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在林烽的引导下学会妥协和统筹。
李云龙有时也会溜达过来旁听,听到关键处,忍不住插嘴:“对!就是这个理!老子带兵也知道,一个连有多少条枪,多少发子弹,哪天该擦枪,都得门儿清!不然非得抓瞎不可!”他的大实话,往往让学员们理解得更深刻。
三期夜校的管理课程,像一把钥匙,为这些未来的管理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开始学会用全局的、系统的、数据的眼光来看待生产,而不仅仅是埋头于自己的工序。一批既懂技术原理,又初步掌握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苗子,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林烽看着台下那些认真记笔记、激烈讨论的学员,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些学员毕业后,将像种子一样撒向兵工厂的各个岗位,甚至为未来可能的扩建储备了宝贵的管理力量。瓦窑堡兵工厂的管理水平,必将随着这批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不断提升,为这座日益强大的“兵工堡垒”注入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夜校的灯火,不仅照亮了知识,更照亮了兵工厂的未来。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