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需要精确计算和加强!”林烽一锤定音,“就这么定了!陈工,你立刻牵头,对炮架进行重新设计,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哪些部分必须用钢,哪些可以用木,画出详细的混合材料结构图!永强,你协助陈工,负责数据计算和记录!大力,你负责准备钢材和加工那些关键的钢铁连接件、耳轴、驻锄!老马,你的任务最重,带着木工组的伙计,挑选最好的硬木料,按照图纸,开始试制木质部件!记住,关键榫卯和与钢铁连接的地方,要格外精细!”
分工明确,火炮研发小组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炮架轻量化设计中。陈工和赵永强几乎泡在了图纸和计算中,反复推敲每一个部件的材料和尺寸,力求在减重和强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牛大力则带着人,对照图纸,叮叮当当地开始锻造和加工那些不可或缺的钢铁“关节”。老马师傅则带着木工组的能工巧匠,在木料堆里精挑细选,如同选美一般,然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结合图纸要求,刨、凿、锯、磨,开始打造木质炮架部件。
车间里,钢铁的撞击声和木工工具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韵味。
期间自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笑料。有一次,牛大力按照图纸加工了一个钢铁连接套,结果老马师傅那边的木质插杆做粗了一丝,死活插不进去。牛大力抡起大锤就想硬砸,被闻讯赶来的陈工赶紧拦住:“大力!不能硬来!这是精密配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得用刮刀慢慢修木杆,或者把钢套稍微加热膨胀再套进去!”最后,还是老马师傅用细砂纸一点点打磨,才实现了完美配合,气得牛大力直嘟囔:“这木头活儿,比打铁还磨人!”
还有一次,试制第一版大架时,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一根主梁的木料选得稍微薄了点。在模拟后坐力测试时(用重物冲击),只听“咔嚓”一声,那根主梁竟然从中间裂开了一条缝!虽然没完全断,但也把大家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马师傅心疼地摸着裂缝,直叹气:“唉,还是料子不够厚实啊……”
林烽却没有责怪,反而安慰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说明咱们的计算还有需要修正的地方,或者对木材的极限强度估计过于乐观了。加厚!在保证重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关键承重木料的尺寸!安全第一!”
经过反复修改、测试、再优化,一个个问题被逐一攻克。当所有的部件——钢铁的“筋骨”和木质的“血肉”——被组装在一起时,一门造型独特、与传统全钢炮架迥然不同的“混血”山炮炮架,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它保留了山炮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稳固的开脚大架、可以调节俯仰的上架、带着坚固木轮(外包铁箍)的下架,以及完美的折叠机构。但整体视觉上,少了几分钢铁的冷峻,多了几分木质的敦厚。
“来!上秤!”林烽迫不及待地下令。
众人合力,用粗大的木杠和磅秤,小心翼翼地将这套完整的炮架(不含炮管)抬上去称重。
磅秤的指针晃晃悠悠,最终稳定地指向了一个数字。
负责读数的赵永强,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五百……五百六十斤!”
“五百六十斤?!”牛大力几乎跳了起来,“比原来预想的八百斤,轻了整整二百四十斤?!俺没看错吧?”
老马师傅也激动地摸着那坚实的木质大架,喃喃道:“成了……真的成了……”
陈工仔细核对了数据,郑重点头:“确认!总重量五百六十斤! 比全钢设计减重百分之三十!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
接下来测试折叠功能。工人熟练地操作,将两个开脚大架向前折叠收拢,与下架并在一起。测量人员立刻报数:“折叠后全长,一点五米! 非常适合骡马驮载或者拆分后人力运输!”
“太好了!”林烽用力一挥拳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同志们,我们成功了!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一条适合咱们根据地条件的火炮轻量化之路!模块化设计、材料混合应用,这条路,走通了!”
他走到这架独特的炮架前,抚摸着冰冷的钢铁连接件和温润的木质支架,豪情万丈地说:“看看!这就是咱们的‘山地虎’的骨架!它更轻,更快,更能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等装上咱们的炮管,它就是一门能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利器!”
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所有人都为这项突破性的成果感到无比自豪。
牛大力围着炮架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嘿!这木头和铁凑一块,还真顶事儿!看着就敦实!”
赵永强看着自己的记录本上那一个个数据,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减轻了重量,更是为八路军炮兵部队的机动性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
老马师傅更是感慨万千:“俺老马打了一辈子木头,从来没想过,这木头还能跟大炮搭上关系,还能派上这么大的用场!”
林烽看着欢腾的众人,看着那凝聚了众人心血的轻量化炮架,信心倍增。火炮研发的最大障碍之一,已经被成功扫除。瓦窑堡兵工厂距离造出完全自主的山炮,只剩下最后几步之遥。这门即将诞生的“山地虎”,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令敌人头疼无比的移动火力点!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