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刚刚因为山炮炮弹量产和总部嘉奖而沸腾的气氛还未完全平息,一辆来自前线的运输马车,又带来了新的“宝贝”和新的挑战。这次送来的,不是普通的步枪,而是一挺沉甸甸、造型独特、还带着些许硝烟味的日军九二式重机枪!
送枪的战士脸上带着几分得意,也带着几分凝重:“林厂长,这是咱们部队在阻击战中,好不容易从鬼子手里夺过来的!这玩意儿火力猛,打得远,压得咱们头都抬不起来!牺牲了好几个同志才拿下它!团长说了,让你们这些‘专家’好好瞅瞅,看看能不能找出它的道道,咱们也好有个应对!”
林烽看着这挺散发着冰冷杀气、保养得却相当不错的九二式重机枪,心情复杂。这既是战友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也是了解敌人、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叫人小心翼翼地将这挺“铁公鸡”抬到了已经兼具多种研究功能的火炮研发车间。
消息传开,厂里的技术骨干们立刻闻讯赶来,围着这个新来的“铁疙瘩”议论纷纷。机修车间的牛大力第一个上手,试图把它提起来,结果憋红了脸才勉强挪动一点,他龇牙咧嘴地叫道:“我滴个乖乖!这玩意儿是铁秤砣做的吧?死沉死沉的!比咱们的气冷重机枪沉多了!背着这玩意儿行军,不得累死几个?”
步枪车间主任老张则更关注外形和结构,他摸着那独特的保弹板供弹口和粗壮的枪管,若有所思:“这造型……跟咱们的马克沁、民二四都不一样啊。小鬼子这设计,有点门道。”
技术科的陈工推了推眼镜,已经开始拿出本子记录初步印象:“根据有限资料,九二式重机枪口径7.7毫米,理论射速不高,但据说非常稳定,射程也很远。”
林烽看着众人好奇又专注的样子,拍了拍冰冷的枪身,开口道:“同志们,前线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老师’又送上门了!老规矩,咱们给它来个‘解剖’,看看这小鬼子的‘铁公鸡’到底有什么名堂,有什么优点值得咱们学习,又有什么弱点可以被咱们利用!大力,准备工具!陈工、永强,记录测量!咱们数据说话!”
拆解工作再次开始。有了之前拆解三八式步枪和山炮的经验,大家对这种“庖丁解牛”的流程已经驾轻就熟,但面对结构更复杂的重机枪,依然不敢有丝毫大意。
随着一个个部件被小心地拆卸下来,九二式的特点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优势方面:
当拆到供弹机构和枪机闭锁部分时,陈工和赵永强很快就发现了其射速稳定的秘密。
“厂长,你们看,”陈工指着复杂的供弹板和拨弹机构,“它采用这种特殊的30发保弹板供弹,虽然装填比咱们的弹链麻烦,但供弹过程非常平稳、可靠,几乎不会出现卡滞。而且它的枪机闭锁结构非常扎实,后坐和复进过程顺畅,这共同保证了射击时的节奏极其稳定,不容易因供弹问题或机构振动影响射速和精度。”
林烽点点头,仔细看着那精密的供弹板轨道和拨弹滑板:“确实!这种供弹方式虽然牺牲了持续火力和换弹速度,但换来了极高的可靠性。咱们的气冷重机枪有时还会出现弹链供弹不畅的问题,这个设计思路,很值得咱们借鉴优化!”
在测量枪管尺寸和观察散热片时,射程远的原因也找到了。
“枪管壁很厚,而且这散热片,数量多,面积大,”赵永强一边测量一边报告,“这保证了长时间射击后,枪管不容易过热变形,弹道性能稳定,有效射程自然就远了。说明书上标称能达到1000米,看来不是吹的。”
劣势方面:
重量大这一点,在拆解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主要部件,都比大家预想的要重。牛大力一边费劲地搬着沉重的枪身,一边抱怨:“他娘的,小鬼子是生怕这枪不够沉啊!这铁疙瘩用料也太实在了!全枪拆开称一称,怕不得有五十五斤往上?咱们的气冷重机枪才四十斤出头!这机动性差太多了!”
老张也感慨:“是啊,重量大部分都用在加强结构和散热上了,有利有弊啊。”
至于换弹繁琐,大家看着那需要一片片安装的保弹板,以及相对复杂的受弹机结构,都深有体会。
一个年轻技工尝试模拟了一下装填过程,手忙脚乱,忍不住吐槽:“这要是打起仗来,弹药手不得急死?哪有咱们用弹链哗啦一铺来得痛快!”
牛大力嘿嘿一笑:“所以叫它‘铁公鸡’嘛!不仅沉,下蛋(供弹)还慢!”
林烽听着大家的讨论,目光始终聚焦在供弹机构和散热系统这两个核心上。
“同志们,咱们的重点来了!”他指着被分解开的供弹部件和带着巨大散热片的枪管,“鬼子的优势,就在于这两部分的精密和可靠!他们的劣势,在于为了追求极致的稳定性和射程,牺牲了重量和持续火力密度。”
“那么,咱们的研究方向就明确了:第一,深入研究其供弹设计,看看有没有能优化咱们气冷重机枪供弹可靠性的地方,比如改进咱们的受弹机盖和拨弹滑板的设计!第二,仔细分析其散热结构,虽然咱们不学它这么重,但能不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咱们枪管的散热效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