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研发车间旁边的空地上,那门威风凛凛的“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依旧昂首挺立,可它身旁的弹药箱里,却总是显得有些空荡。炮是好炮,可这“粮食”供应,却一直是卡在林烽和整个火炮研发小组喉咙里的一根刺。没有炮弹,再好的炮也只是个铁疙瘩,是个摆设!
炮弹车间里,气氛比炮身还要沉重。负责炮弹研发和试制的老王主任,眼睛熬得跟熟透的桃子似的,头发乱得像鸡窝,正对着一个刚加工完的弹体发呆。旁边几个老师傅也是愁眉不展,手里的工具都显得有气无力。
“不行,还是不行!”老王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这弹体铸造的合格率就是上不去!不是有砂眼就是尺寸超差!还有那引信的延时,时灵时不灵,这要是送到前线,不是哑火就是早炸,那是要出大事的!”
一个年轻技工小声嘀咕:“王主任,咱们这土法子,能造出炮管已经是奇迹了,这炮弹比枪弹复杂多了,要求又高,是不是太急了点……”
“急?前线能等吗?”老王眼睛一瞪,“鬼子可不会等咱们慢慢琢磨!”
就在这沉闷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时候,车间门“哐当”一声被推开了,林烽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的笑容。
“怎么了这是?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林烽洪亮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我大老远就听见你们这儿静悄悄的,还以为走错门了呢!”
“厂长……”老王站起身,一脸愧色,“我们……我们这炮弹……”
“炮弹怎么了?遇到坎儿了?”林烽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个有问题的弹体,仔细看了看,又掂量了一下旁边几个加工好的引信零件,“跟我说说,卡在哪儿了?”
老王赶紧把遇到的问题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弹体铸造合格率低,引信延时不稳定,组装工序衔接不畅……
林烽认真地听着,不时拿起零件仔细观察,或者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等老王说完,他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挽起了袖子。
“来,把你们现在用的模具、芯子,还有加工引信的工具,都拿给我看看。”林烽说道。
工人们有些诧异,但还是很快把东西拿了过来。林烽像个小学生一样,虚心请教老师傅们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每一道工序的细节。他看得极其仔细,时而用手比划,时而陷入沉思。
突然,他指着铸造模具的一个角落说:“老王,你看这里,这个排气槽是不是太细了?铁水浇进去,气体排不出来,是不是就容易形成砂眼?”
老王凑过去一看,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光想着怎么把型腔做精准了,把这茬给忘了!”
林烽又拿起引信的一个小部件,对负责的老师傅说:“李师傅,这个簧片的预紧力,是不是全靠手感?咱们能不能做个简单的夹具,把预紧力量化一下?就像咱们之前搞子弹复装自动化那样,用个限位挡板?”
李师傅眼睛一亮:“量化?夹具?哎!这个法子好!我琢磨琢磨,应该能做出来!”
林烽就像个高明的医生,在车间里转了一圈,这里“诊断”一下,那里“开个方子”。他提出的建议未必有多么高深,却总是能切中要害,指出那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问题。他的主角光环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是凭空变出技术,而是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发散的思维,点燃大家头脑中的火花。
“同志们!”林烽站到一个木箱上,声音高昂起来,“困难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能造出炮管,就一定能造出配得上它的炮弹!我看问题就出在细节和流程上!咱们一起,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干掉它们!”
他当场决定,成立“山炮炮弹攻坚小组”,自己亲自挂帅,老王任副组长,集中全厂最好的铸造工、机加工和装配工,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攻关!
接下来的日子,炮弹车间成了全厂最忙碌的地方。林烽几乎天天泡在这里,和工人们一起研究改进模具、设计简易工装、优化组装流程。他甚至还亲自动手,参与了几次弹体的浇铸和引信的调试。
汗水浸透了衣衫,油污沾满了双手,但林烽毫不在意。他的专注和投入,极大地感染了所有人。工人们看到厂长都亲自上手、跟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干劲更是空前高涨。
“嘿!你们看厂长,抡大锤的架势,不比俺老牛差多少!”牛大力偶尔过来“探班”,看到林烽满手油污的样子,咧着嘴直乐。
“去你的!厂长那是技术活,你那叫蛮力!”老王笑着怼了他一句,车间里响起一片轻松的笑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烽的亲自指导和全体攻坚小组的奋力拼搏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攻克:
模具经过改进,排气顺畅,铸件合格率稳步提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