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一个晌午,瓦窑堡兵工厂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独立团杨团长亲自带着两个战士,抬着个用油布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箱子,神神秘秘地找到了林烽。
老林,给你带了个好玩意儿!杨团长咧着嘴,示意战士打开箱子。
油布掀开,露出一挺造型奇特的轻机枪。枪身修长,最显眼的是左侧那个硕大的漏斗式供弹具,枪托向右弯曲,整支枪透着股说不出的别扭劲儿。
这是...小鬼子的歪把子林烽眼睛一亮。
可不是嘛!杨团长得意地拍拍机枪,前天伏击鬼子运输队缴获的。想着你们搞研发能用上,特意给你送来了。
这挺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因为那个歪向一侧的枪托,被八路军战士们戏称为歪把子。此刻它安静地躺在箱子里,黝黑的枪身上还带着战场的痕迹。
太好了!林烽如获至宝,我们正在研发自己的轻机枪,正好可以借鉴借鉴鬼子的设计!
他立即叫来研发组的所有人。牛大力第一个冲进来,看到歪把子后直撇嘴:这啥玩意儿啊?长得歪瓜裂枣的!
你懂什么!老张毕竟是搞步枪的,对枪械设计更在行,这是日军制式轻机枪,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林烽笑道:老张说得对。不过咱们不仅要学它的优点,更要找出它的缺点,在咱们的设计中规避掉。
拆解工作立即开始。研发组全员到场,把机修车间最大的工作台围得水泄不通。
先拆供弹具。林烽亲自操刀,小心翼翼地卸下那个标志性的漏斗。
供弹具一打开,问题就暴露了。复杂的供弹机构里布满细小的弹簧和卡榫,漏斗开口很大,里面还残留着些许沙土。
好家伙!牛大力捏起一撮沙土,这要是在战场上,随便进点灰尘就得卡壳!
老张仔细研究着供弹机构,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这个设计太复杂了。你们看,弹夹要从上面装填,靠这一堆小零件把子弹一颗颗拨到枪膛里。任何一个零件出问题,整挺机枪就哑火了。
林烽点头:这就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的轻机枪一定要用最可靠的供弹方式。
接下来拆解枪身。当枪管露出来时,众人都愣住了。
这枪管...也太单薄了吧?年轻的技工小豆子忍不住说。
确实,歪把子的枪管壁很薄,外面只有几道浅浅的散热槽。牛大力用手比划了一下:就这厚度,连续打上两百发还不得红得跟烙铁似的?
怪不得听说鬼子打一会就得换枪管。老张若有所思。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握把设计。因为那个向右弯曲的枪托,握把位置十分别扭,射手必须歪着身子才能瞄准。
这设计的人是脑子进水了吧?牛大力试着摆出射击姿势,整个人扭成了麻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林烽却认真地说:这不是笑话。战场上,一个别扭的射击姿势可能就意味着生死之差。
全面拆解完成后,研发组召开了分析会。林烽在黑板上列出歪把子的三大缺陷:
第一,漏斗供弹过于复杂,易卡壳,对沙尘敏感。
第二,枪管散热差,持续射击能力弱。
第三,人机工效差,射击姿势别扭。
同志们,林烽敲着黑板,这些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现在,说说我们自己的轻机枪该怎么设计。
老张首先发言:供弹方式必须改。我建议用弹链供弹,虽然重量大一点,但是可靠。
我同意!牛大力难得地赞同老张,咱们的气冷重机枪就是弹链供弹,从来没掉过链子!
小豆子怯生生地举手:厂长,那个...枪管能不能用重机枪的散热片设计?虽然重一些,但是散热效果好。
好主意!林烽赞许地点头,轻机枪也要考虑持续射击能力。
关于人机工效,大家争论最激烈。有人建议直枪托,有人说弯枪托更舒适。最后还是林烽拍板:这样,我们做几个木制模型,让战士们实际感受一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研发组兵分两路。一路继续研究歪把子的每个细节,另一路开始新轻机枪的设计。
有趣的是,那挺歪把子成了厂里的反面教材。每当有新想法时,大家就会说:可别像歪把子那样...
一天,杨团长又来兵工厂,看见研发组对歪把子评头论足,忍不住笑道:好家伙,你们这是把鬼子的宝贝批得一文不值啊!
不是一文不值,林烽认真地说,它的很多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重量控制得很好,分解结合也很方便。
那你们准备怎么改进?
林烽拿出设计图纸:你看,我们保留它重量轻、便于携带的优点。但是供弹改用三十发弹链,枪管加厚并配上散热片,握把位置重新设计,让射手能够自然瞄准。
杨团长仔细看着图纸,突然说:让我试试那个歪把子行不?我还没打过这玩意儿呢。
实弹测试安排在下午。杨团长亲自操枪,对着百米外的靶子射击。
哒哒...哒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