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弹的制造更是精细活。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料药柱压制,需要精确控制压力和密度,稍有偏差就可能燃烧不稳定甚至炸膛。杨永军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压药机旁,亲自调整参数,盯着操作工每一个动作。稳定尾翼的冲压和安装,要求极高的对称性,他设计了专用的夹具,确保每一片尾翼的角度和位置都分毫不差。
牛大力负责安全巡查,每次看到杨永军那专注得几乎忘我的样子,都忍不住对旁边的人小声说:“瞅见没?杨工这劲头,比俺当年追鬼子还狠!这身子骨看着弱,可这精神头,顶得上一个排!”
王老铁那边也遇到了点小麻烦。火箭弹战斗部的金属壳体需要冲压成型,刚开始废品率有点高。王老铁急得直骂娘,杨永军知道后,没有抱怨,而是拿着几个废品仔细研究,发现是模具的圆角半径不合理导致材料拉伸时容易撕裂。他连夜重新计算并修改了模具图纸,王老铁带着人赶工修改后,果然成品率大幅提升。王老铁拍着杨永军的肩膀,由衷赞叹:“杨工,你这脑子,好使!”
在家泉次郎的指导下,杨永军还优化了火箭弹的简易瞄具,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缺口照门和准星,但经过反复校准,在有效射程内精度相当不错。
就这样,在杨永军的精心组织和全体组员的奋力拼搏下,一支支乌黑发亮的60毫米火箭筒和一枚枚小巧精悍的火箭弹,以惊人的速度被生产出来,并通过了严格的检验。
不到二十天,五十支火箭筒和两百发火箭弹全部生产完毕,整齐地码放在仓库里,等待着发往前线。
在最后的验收测试中,杨永军亲自扛起一支火箭筒,对着远处一辆模拟的日军坦克靶车(用废弃汽车改装)扣动了扳机。
“咻——轰!”
火箭弹拖着细长的尾焰,精准地命中了靶车,将其炸得火光冲天!
“好!”
“打得好!”
在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牛大力更是冲过去,一把将瘦弱的杨永军抱起来转了个圈,吓得杨永军连声大叫:“大力!快放我下来!我头晕!”
林烽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他走到杨永军面前,郑重地说:“杨永军同志,我代表兵工厂,代表前线的将士们,感谢你!你立了大功!”
杨永军腼腆地笑了笑,擦了擦额头的汗:“厂长,这都是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的成果。能帮上前线的忙,我心里就踏实了。”
很快,这批被前线战士亲切地称为“铁拳”的60毫米火箭筒和弹药,被精心包装,由牛大力亲自带队,护送前往冀中386旅。
一个月后,捷报传来。386旅利用这批“铁拳”,在一次村落防御战中,成功击毁了日军分散使用的七辆“小豆丁”坦克和五辆装甲车,有效遏制了日军的快速突进,自身伤亡极小。陈旅长再次发来电报,对瓦窑堡兵工厂和杨永军领导的“火箭筒专组”提出了高度赞扬,并希望能获得更多供货。
消息传来,杨永军成了厂里的明星,但他依旧沉默寡言,只是更加埋头于技术改进和产能提升的研究中。他知道,战斗还在继续,前线的需求永无止境,而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必须不断向前。
站在车间的角落里,听着机器有节奏的轰鸣,看着一支支“铁拳”下线,林烽知道,瓦窑堡兵工厂又多了一件能改变战场规则的利器,也多了一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领军人物。这小小的火箭筒,如同星星之火,正以单兵之手,在广袤的战场上,燃起一片又一片反侵略的烈焰。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