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旅利用“铁拳”火箭筒取得的辉煌战果,如同在瓦窑堡兵工厂点了一把火,不仅烧得全厂上下与有荣焉,更让林烽看到了这种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巨大价值和迫切需求。前线需要的不再是几十支应急,而是成百上千支,能够大规模装备基层部队,彻底改变步兵面对日军轻型装甲单位时的被动局面。
这天,林烽再次将核心骨干和火箭筒生产专组的杨永军召集到会议室。墙上挂上了经过修改和完善的60毫米火箭筒及火箭弹的详细结构图。
“同志们!”林烽开门见山,手指敲着桌面,语气斩钉截铁,“386旅的战报大家都知道了!咱们的‘铁拳’,用实战证明了它的价值!现在,不是小打小闹试制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把它推向大规模量产!要让咱们八路军的步兵兄弟,人手不够,但至少每个班、每个排,都能有几支这‘打铁王八’的硬家伙!”
他走到结构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清晰地提出了量产的三大核心指标:
“第一,口径就定死60毫米!这是经过验证,在威力、重量、后坐力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口径!”
“第二,全重必须严格控制在十二斤半以内!这是单兵能够长时间携行、快速机动的生命线!多一两都不行!”
“第三,性能指标不能降!有效射程一百二十米,必须能在一百二十米距离上,稳定击穿三十毫米厚的均质钢板!这是为了确保能打穿鬼子最新加强过的九七式改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这三个指标一抛出,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吸气声。尤其是全重控制在十二斤半,这意味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减重,同时还要保证威力和射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老张首先咂舌:“厂长,十二斤半……这要把每个零件的重量都抠到极致啊!发射筒再薄,强度可能就不够了;火箭弹装药少了,穿深又达不到……”
王老铁也皱着眉头:“是啊,这简直是在针尖上跳舞!材料、结构,都得大改!”
杨永军没有说话,只是紧紧盯着图纸,手指在桌上无意识地划拉着,显然大脑正在飞速运转,计算着各种可能性。
牛大力看着大家凝重的表情,忍不住插嘴:“厂长,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吧?多个一斤半斤的,俺看战士们也扛得动!关键是能打响、能炸穿!”
林烽瞪了他一眼,语气不容置疑:“不行!差一点都不行!你牛大力是能扛,可前线大多数战士没你这身牛劲!我们要的是普通战士都能轻松使用、愿意携带的武器,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用的‘宝贝’!重量,就是它的生命线!这个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杨永军:“杨工,你是技术负责人,你怎么看?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杨永军身上。杨永军深吸一口气,扶了扶眼镜,抬起头,眼神虽然依旧带着技术人员的审慎,却多了一份坚定:“厂长,指标确实非常苛刻,但……并非不可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同时下手。”
他走到图纸前,拿起一支粉笔,边画边讲解,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
“首先是发射筒。”他在发射筒的部件上画了个圈,“我们现在用的普通钢材管壁偏厚。如果改用我们新量产的高强度合金钢,在保证抗压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管壁厚度可以减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仅此一项,就能减重至少八两到一斤。”
“好主意!”老张眼睛一亮,“用合金钢!我怎么把这茬忘了!”
王老铁也点头:“合金钢的强度够,薄点没问题!俺回头就试验最薄的极限是多少!”
杨永军继续道:“其次是火箭弹。”他指向弹体部分,“战斗部壳体同样可以尝试用更薄的合金钢。另外,我计算过火箭发动机的装药,如果优化燃料配比和燃烧室结构,提高燃烧效率,可以在保证同等推力和射程的前提下,略微减少装药量,这又能省下几两重量。还有尾翼,我们可以尝试用更薄的优质铁皮,甚至研究一下能不能冲压出带加强筋的轻量化尾翼。”
“燃烧效率提升,这个我可以帮忙计算。”家泉次郎适时开口,表示支持。
苏婉也立刻跟进:“我会重新核算所有物料的重量,建立详细的重量台账,确保每一克重量都心中有数。”
林烽满意地点点头:“思路很清晰!就是要这样,把减重落实到每一个零件,每一克装药上!杨工,就按这个方向,由你牵头,立刻成立‘铁拳火箭筒量产化攻关小组’,老张、王老铁、家泉师傅全力配合你!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苏婉提!”
“是!厂长!”杨永军感受到巨大的信任,用力点头。
“还有产量!”林烽补充道,“一旦技术定型,我们要有能力快速铺开量产。杨工,你们小组要尽快拿出一个量产方案,我的目标是——日产火箭筒二十五支,火箭弹一百发!能不能做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