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二十五支筒子,一百发弹?”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震。这几乎是之前生产效率的五六倍!
杨永军没有立刻回答,他闭上眼睛,手指飞快地掐算着,脑海里闪过各道工序、人员、设备……片刻后,他睁开眼,目光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厂长,如果材料供应跟得上,工艺改进顺利,流水线布局合理……我们,可以试一试!拼了命,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儿!”林烽重重一拍杨永军的肩膀,“不是试一试,是必须完成!全厂都会支持你们!”
“铁拳火箭筒量产化攻关”立刻提升为瓦窑堡兵工厂的头等大事。杨永军带领的小组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车间里灯火通明,算盘的噼啪声、讨论声、机器调试声不绝于耳。
减重是首要难关。合金钢发射管的薄壁化试验由王老铁亲自负责,他带着徒弟们守在锻炉和车床旁,一次次尝试,记录数据,寻找强度和重量的最佳平衡点。失败了,就重来;材料废了,就心疼地收起来看看还能不能用在别处。
“他娘的,这薄铁皮,比娘们儿的脸皮还薄!”一次试验失败后,王老铁看着一根因为管壁过薄而在压力测试中轻微变形的发射管,忍不住骂了一句,但眼神里却满是不服输的倔强。
火箭弹的减重更是精细。杨永军和家泉次郎泡在一起,反复计算装药量和弹道,在确保穿甲威力和射程的前提下,将装药量精确到了克。负责压制药柱的工人,手里拿着根据新配比调整的小秤,小心翼翼,如同抓药的老中医。
牛大力也没闲着,他带着人按照杨永军画出的草图,改造车间布局,设计制作专用的搬运夹具和流水线工作台,嘴里还念叨着:“杨工这脑子是咋长的?这流水线一弄,东西从头走到尾,人就站着不动光干活,是快了不少!”
苏婉则成了“大管家”,协调着合金钢、铜料、发射药等各类物料的供应,确保生产线不会“断粮”。她还组织女工和文职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帮忙做一些简单的部件清洗、包装工作,全力保障生产。
在这股众志成城的劲头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王老铁成功锻压并加工出了符合减重要求的薄壁合金钢发射管,重量比原设计轻了一斤二两!
杨永军优化后的火箭弹战斗部和发动机,在保持穿深和射程的同时,总重减轻了九两!
新的轻量化冲压尾翼也试验成功!
经过严格测试,新样品的全重成功控制在了十二斤四两!低于十二斤半的指标!并且在有效射程内,成功击穿了三十毫米的钢板靶!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当测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整个攻关小组,连同前来观战的林烽等人,都激动地欢呼起来!杨永军更是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技术瓶颈突破,接下来就是全力冲刺产量。杨永军设计的流水线开始全速运转。发射管加工、内壁研磨、零部件组装、火箭弹压药、尾翼安装、总装检验……一道道工序紧密衔接,如同行云流水。工人们也逐渐熟练起来,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十天之后,日产量终于稳定在了火箭筒二十五支、火箭弹一百发的水平!看着仓库里每天快速增加的成品,林烽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在第一批量产型“铁拳”火箭筒下线仪式上,林烽拿起一支乌黑锃亮、握持感极佳的新火箭筒,对全体参与人员说道:“同志们,你们创造了奇迹!你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咱们的步兵兄弟铸造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单兵雷霆’!这每一支火箭筒,每一发火箭弹,都将成为鬼子坦克的噩梦!我宣布,瓦窑堡兵工厂‘铁拳’60毫米火箭筒,正式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杨永军站在人群前列,看着那成排的火箭筒,眼中闪烁着泪光和自豪。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艰巨的生产任务还在后面。但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为前线,输送更多的“铁拳”,用这钢铁的意志,砸碎一切来犯之敌!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