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合金钢量产刚步入正轨,新的挑战和机遇就伴随着冀中平原的风雪一同到来。一封来自老部队——386旅的陈旅长亲笔信,被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送到了林烽手中。信纸边缘有些磨损,字迹也略显潦草,显然是匆忙间写就,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急切却清晰可辨。
“……林烽同志并瓦窑堡兵工厂全体同仁:你部生产的‘39式-1型’火箭炮已收到,并在反扫荡中初显神威,甚慰!然,近日敌寇战术又变,其坦克多分散使用,三五成群,配合步兵小队进行穿插、突击,行动狡诈。我火箭炮虽利,然架设转移需时,往往不及应对此类小股、快速之敌。部队亟需一种单兵即可携带、发射简便、能有效对付日军‘小豆丁’(指日军轻型坦克)之近程反坦克火器。据悉,你处曾试制过一种60毫米口径之单兵火箭筒,若已成熟,万望紧急支援一批,以解前线燃眉之急!所需数量:火箭筒五十支,配套火箭弹两百发。盼复! 陈赓 ”
林烽读完信,立刻将核心骨干召集起来,把信的内容念给大家听。
“嘿!陈旅长点名要咱们的‘小炮’了!”牛大力第一个兴奋起来,他参与过早期60毫米火箭筒的测试,“那玩意儿俺用过,扛起来就跑,对着鬼子小豆丁一搂火,‘轰’一声就完事儿!比扛着炸药包冲上去强多了!”
老张则比较冷静:“旅长要得急,数量也不少。五十支筒子,两百发弹。咱们之前只是试制了少量,技术和工艺都还需要完善才能量产。而且,这生产任务派给哪个车间?”
苏婉迅速翻出档案:“60毫米火箭筒的原始设计和试制,主要是之前从太原兵工厂过来的杨永军技师负责的。他对这个项目最熟悉。”
“杨永军?”林烽想起来了,那是个三十岁出头、不太爱说话但手上功夫极细的技工,因为肺不太好,从一线部队转业到的兵工厂,平时主要负责一些精密部件的加工和图纸绘制。“快请杨师傅过来!”
不一会儿,一个身材消瘦、面色有些苍白但眼神专注的汉子走了进来,正是杨永军。他听说陈旅长亲自点名要火箭筒,显得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
“杨师傅,”林烽开门见山,“陈旅长的信你也听到了。前线急需60毫米火箭筒应对鬼子分散的坦克。这个项目你最熟,现在交给你一个硬任务——由你牵头,组建‘60毫米火箭筒生产专组’,负责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五十支火箭筒和两百发火箭弹的生产!有没有困难?”
杨永军深吸一口气,扶了扶眼镜,没有立刻拍胸脯保证,而是沉稳地回答:“厂长,困难肯定有。主要是两个:一是发射筒的加工,要求内壁光滑,直线度好,才能保证弹道稳定,咱们的镗床精度不够,需要手工研磨,很费工时;二是火箭弹的微型发动机和稳定尾翼,加工精度要求高,装药和引信装配也需要格外小心。但……既然前线急需,我们一定想办法克服!我请求把钳工车间最好的几位老师傅和装药班调给我,再给我配几个机灵的学徒。”
“好!要人给人,要料给料!”林烽当场拍板,“老张,你协调一下,满足杨师傅的需求。王老铁,发射筒的毛坯锻压和火箭弹战斗部的成型,你来保障。家泉师傅,麻烦您协助杨师傅,进行技术把关和工艺优化。苏婉,你负责物料统筹和进度跟踪。牛大力,安全和最后的测试、包装、发运,还是你的!”
“得令!”众人齐声应道,目光都聚焦到了略显单薄却目光坚定的杨永军身上。
杨永军感受到肩上的重担和众人的信任,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他用力点了点头:“厂长,各位同志,我杨永军,保证完成任务!”
“火箭筒专组”立刻在厂区一角挂牌成立。杨永军一改平日的沉默寡言,拿着图纸和清单,在各个车间和仓库之间穿梭,协调物料,安排工序,讲解技术要求,忙得脚不沾地。
发射筒的加工是第一个难关。无缝钢管稀缺,只能用厚壁钢管通过深孔钻和镗削来加工。现有的老式镗床精度有限,加工出来的筒体内壁有细微的螺旋纹路,会影响火箭弹的飞行稳定性。杨永军就带着几位老钳工,用自制的长杆砂纸和研磨膏,一根一根地手工打磨内壁。这是个极其耗费时间和耐心的活儿,几个人轮流上阵,胳膊都累肿了,才勉强达到要求。
“杨工,这法子太慢了!照这个速度,一个月也磨不出几根合格的筒子啊!”一个年轻学徒揉着酸痛的胳膊抱怨道。
杨永军自己也累得直喘,他看了看满是油污的双手,又看了看图纸,忽然灵光一闪:“能不能……做个简易的拉绞工具?用电机带动一个磨头,在筒子里匀速来回拉?”他把这个想法跟老张一说,老张立刻带着人鼓捣起来,还真用废旧零件拼出了一台土拉床,虽然简陋,但效率比纯手工打磨提高了数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