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式-2型”八管火箭炮的列装,让前线的火力覆盖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瓦窑堡兵工厂再次收获了如潮的赞誉。然而,赞誉之外,一份来自晋绥军区前线的技术询问函,也悄然摆上了林烽的案头。函件里,前线的炮兵观测员们用他们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新的“幸福的烦恼”:
“……贵厂所造火箭炮,威力巨大,覆盖宽广,甚得我军将士喜爱。然,近日与敌炮兵对垒时发现,敌寇部分山炮、野炮射程略优于我火箭炮,常能于我火箭炮有效射程之外先行开火,虽精度不佳,亦构成相当威胁。若我火箭炮弹射程能再远上三五百米,则战场主动权将更为稳固……”
射程!又是射程!
林烽拿着这份函件,陷入了沉思。六千米的射程,对于一款主要靠面覆盖杀伤的武器来说,已经相当可观,足以压制大多数日军前沿阵地的步兵和轻型工事。但战场是动态的,敌人也在学习和适应。如果对方的炮兵能够躲在火箭炮的射程边缘进行骚扰和压制,无疑会大大限制火箭炮威力的发挥。
“看来,咱们的‘雷霆’还得飞得更远点才行。”林烽在第二天的例行晨会上,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还要增加射程?”王老铁第一个皱起了眉头,他捏着手里一个火箭弹的木质模型,习惯性地敲了敲,“厂长,这炮弹飞六千多米,已经是俺们想尽办法的结果了。再想飞远,要么加长弹体装更多药,要么换更猛的药。可弹体长了、重了,现有的发射管和发射药又推不动;换更猛的药,先不说咱有没有,那危险性可就大大增加了!搞不好没出膛就先炸了!”
老张也补充道:“而且射程远了,对弹道的稳定性要求更高。现在六千多米,落点散布已经不小了,再远,怕是真要变成‘天女散花’,精度没法保证。”
牛大力听着这些技术难题,挠了挠头,冒出一句:“要不……咱把发射架子垫高点?站得高,尿得……不是,打得远?”
这话引得众人一阵无语,连苏婉都忍不住掩嘴轻笑。林烽也被他这清奇的脑回路逗乐了,笑骂道:“大力,你那不是打炮,是放风筝!垫高发射架,除了让咱们的炮阵地更显眼,屁用没有!”
玩笑归玩笑,难题依然摆在面前。一直安静聆听的家泉次郎,此时拿起一枚火箭弹的图纸,仔细端详着弹尾的稳定尾翼部分,缓缓开口:“增加推进剂药量,是提升射程最直接的方法,但确实受限于弹体容积和安全性。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提高飞行效率。”
“飞行效率?”林烽和其他人都看向他。
“是的。”家泉次郎用笔在弹尾尾翼的后方,轻轻画了一个圈,“火箭弹在飞行中,尤其是高速飞行阶段,尾部会形成复杂的涡流,这些涡流会产生额外的阻力,消耗能量。如果我们能在弹尾这个位置,增加一个非常薄的、与弹体同轴的金属环,我们称之为‘稳定环’或‘减阻环’,它或许能够梳理、规整尾部气流,减少涡流阻力。这样,在同等推进剂的情况下,炮弹就能飞得更远。”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出示意图:“这个环不能太宽,否则自身重量和阻力会增加;也不能太窄,否则没有效果。直径需要略大于弹体,但又不能影响装填和飞行稳定性。我初步估算,直径一百零五毫米,宽度五毫米左右,可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参数。”
这个想法非常新颖,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这不像是单纯增加推力那种“蛮干”,更像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梳理气流?减少阻力?”老张凑过来,看着那简单的示意图,若有所思,“听起来……有点像船头的破浪角?有点道理啊!”
王老铁也来了兴趣:“就这么个小铁环?能管那么大用?听着是比猛加药安全多了!这玩意儿好做,用薄铁皮冲压就行,俺们锻工车间就能干!”
林烽仔细琢磨着家泉次郎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门。“家泉师傅这个思路非常好!从空气动力学入手,提高飞行效率!这确实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他果断决策,“这样,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按照家泉师傅的设计,试制这种‘稳定环’,看看效果如何。另一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发射药的装药量,在现有基础上,谨慎地增加百分之十!两者结合,看看射程能提升多少!”
“对!光靠小铁环可能不够劲,稍微加点药,说不定正好!”牛大力立刻表示支持,他总觉得加点“料”更实在。
方案确定,立刻执行。王老铁带着人,很快就用薄钢板冲压出了一批直径105毫米、宽5毫米的金属环。老张的钳工车间则负责将这些环精准地焊接在特制的试验弹的尾部,确保同心度。
同时,装药车间在苏婉和家泉次郎的严格监督下,小心翼翼地将试验弹的发射药柱增加了百分之十的药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