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王老铁一拍大腿,“不就是带徒弟嘛!俺就不信,还能比造炮更难?”
李德顺也点了点头:“为了咱们以后能有更多的炮,这把老骨头,再拼一回!”
军工夜校“105mm榴弹炮专项班”的招生通知一经贴出,立刻在瓦窑堡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兵工厂内的青年技工,还是驻防的战士,甚至是听到消息的附近村庄的积极分子,都跃跃欲试。谁都知道,能进入这个班,就意味着接触到了根据地最顶尖的军工技术,前途无量!
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简单的文化测试(主要是识字和基础算术),四十名学员很快确定。他们中有像小陈那样在之前测试中表现出色的年轻技工,也有牛大力手下几个脑子活络、对机械感兴趣的班长,甚至还有两个是从总部机关推荐来的、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高材生”。
开班第一天,简易改造的“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学员们既紧张又兴奋,看着讲台上那几位平日里只能远远仰望的老师傅,眼神里充满了崇敬和求知欲。
第一堂课,是林烽亲自上的“导论”。
他没有讲深奥的理论,而是从一门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讲起,讲到根据地缺乏重火器的艰难,再讲到研制“41式”过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同志们,你们手里将来打磨的每一个零件,组装的每一套机构,最终都将汇聚成一门能够怒吼的战争之神!它守护的,是我们身后的乡亲父老,是我们脚下的土地!你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和使命!”
林烽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让台下的学员们热血沸腾,使命感油然而生。
接下来的课程,就进入了硬核环节。
老周的“炮管膛线加工基础”课,充满了“烟火气”。他带着学员们来到炽热的锻造炉旁,讲解如何通过观察火色判断钢坯温度。
“看到没?要烧到这个颜色,像刚出炉的柿子饼那种透亮红,才行!早了,锻不动;晚了,就过火了,料就废了!”老周声如洪钟,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夹钳的使用技巧。
讲到镗削膛线,他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用木棍在地上画出示意图:“这个刀,要这么走,手要稳,心要静!一口气走到底,不能停!一停,就是个‘台阶’,炮弹过去就得卡壳!为啥叫‘膛线’?就是炮弹在里面‘趟’出来的路,路不平,咋跑得快?”
有学员提问:“周师傅,这切削液浇多少算合适?”
老周眼睛一瞪:“多少?跟着感觉走!就像你婆娘炒菜放油,多了腻歪,少了粘锅!你得听着声,看着屑,慢慢品!”
学员们被他这生动又“玄学”的比喻逗得想笑又不敢笑,只能拼命记下这宝贵的“经验”。
李德顺的“炮架组装与校准要点”课,则细致得多。他带来了一套小比例的炮架模型,一点点拆解,讲解每一个零件的作用,螺栓紧固的力矩顺序,以及如何利用水平仪和铅垂线进行校准。
“差一丝,不行!偏一毫,不行!”李师傅反复强调,“咱们造的是炮,不是小孩玩的跷跷板!你们看,这个耳轴和炮管结合面,必须严丝合缝,用最薄的塞尺都插不进去,这才算合格!”
他还专门讲了驻退复进机的简易检测方法:“装好了,别急着上炮。用手,用力,模拟后坐,推拉几下!感觉顺不顺?有没有卡顿?有没有异响?手,就是咱们最好的检测工具之一!”
那个从总部来的“高材生”学员,对李师傅讲的力学原理特别感兴趣,课后追着问个不停,李德顺虽然有些理论说不透,但结合实物讲解,也让对方收获颇丰,直呼:“实践出真知!”
苏婉的“炮弹装填与安全操作规范”课,气氛最为严肃。她不仅讲解了炮弹的结构、引信的作用原理,更重点强调了各个环节的安全禁忌。
“我在这里强调一遍,也是最后一遍!”苏婉神色严峻,“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程!不许用铁器敲击弹体!不许在非指定区域拆卸引信!不许……”她列出了一长串“不许”,每一条背后都可能是一条甚至几条人命的教训。
她还组织了模拟演练,让学员们练习在突发情况(如炮弹滑落、引信意外解除保险等)下的应急处置。一开始学员们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苏婉严厉的指导和反复练习下,动作逐渐变得规范、迅速。
牛大力派来学习的一个班长下课后心有余悸地对同伴说:“乖乖,苏婉同志讲这课,比俺们排长搞战术训练还吓人!不过……真管用,这要是不懂,以后摸炮弹心里都没底!”
理论学习和小组件加工练习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最终的考核来临了——独立完成“加工1段105mm炮管粗坯”的实操考核!
这可是个硬指标!虽然只是粗坯,还远未到镗削膛线的精加工阶段,但需要完成下料、加热、锻打初步成型、退火、粗车外圆等多道工序,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