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瓦窑堡兵工厂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林烽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厂区,手里拿着一份刚刚整理完的年度生产报表。
好家伙!这一年可真够充实的!他自言自语着,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王老铁的大嗓门老远就能听见:厂长!厂长!听说你要开年终总结会?
话音未落,王老铁已经推门进来,身后跟着唐忠祥、沈泉、老周等一干骨干。个个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色。
林烽笑着扬了扬手中的报表:来得正好!都坐,咱们好好盘算盘算这一年的成绩,再规划规划明年怎么干!
众人围着火炉坐下,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老铁,你先说说咱们这一年的成绩。林烽把报表递给王老铁。
王老铁接过报表,眼睛顿时瞪得溜圆:我的乖乖!这一年咱们造了六十门105榴弹炮,十五门122加农炮,还有...哎哟,这迫击炮都造了一百八十五门!
唐忠祥推推眼镜,严谨地补充:确切地说,是105毫米榴弹炮60门,122毫米加农炮15门,82毫米改良迫击炮185门,各类炮弹2.1万发。此外,我们还成功研制了37毫米双联防空炮,首批5门已经运往前线。
沈泉一拍大腿:怪不得前线捷报频传!咱们这火力,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老周慢悠悠地掏出烟袋:要我说,最难得的是原料自给率100%。这可是实打实的本事!
林烽接过话头:成绩确实可喜,但是...
他故意顿了顿,等大家都安静下来,才继续说:小鬼子也在进步。据情报,日军正在研制新型坦克和装甲车。咱们的重火力虽然厉害,但机动性不足,对付装甲目标效果有限。
王老铁急了:那怎么办?总不能看着鬼子的铁王八耀武扬威吧?
所以,林烽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明年的生产规划要双线并进!
他拿起粉笔,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大圈:第一条线,继续扩大重火力优势。第二条线,发展反坦克能力!
具体怎么说?唐忠祥已经掏出小本本准备记录。
林烽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醒目的数字:核心目标:105毫米榴弹炮月产15门,122毫米加农炮月产10门!
多少?王老铁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厂长,这可比现在翻了一番还多啊!
怎么?怕了?林烽挑眉看他。
怕?老子字典里就没这个字!王老铁梗着脖子,就是...这任务是不是太重了点?
沈泉插话道:厂长,要是真能月产这么多炮,我敢保证,明年这个时候,咱们能把小鬼子赶出华北!
老周吐了个烟圈,不紧不慢地说:产量翻番,光靠现在的生产线肯定不够。
说得对!林烽赞许地点头,所以我们要新增三个卫星加工点!
卫星加工点?众人都愣住了。
林烽解释道,就在周边县区,建立三个专门加工零部件的分厂。这样既能扩大产能,又能分散风险。
唐忠祥立即明白了:就像星星围着月亮转!妙啊!
可是,王老铁挠头,这分厂的负责人和技术工人从哪来?咱们现在的人手已经够紧张了。
林烽神秘地一笑: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好了。你们还记得咱们的军工夜校吗?
记得啊!沈泉说,不是培养了好几批学员吗?
没错!林烽从抽屉里取出三份档案,刘伟、韩军、汪运海,这三个人是夜校最优秀的毕业生。我准备让他们各带三十个校友,分别负责三个卫星加工点!
唐忠祥扶了扶眼镜:刘伟?是不是那个能把车床玩出花来的小伙子?
对!就是他!林烽笑道,韩军擅长热处理,汪运海精通精密加工。这三个卫星加工点,设备都是现成的,不用从零开始。
王老铁这才松了口气:要是这样,倒是有可能。不过厂长,这三个小子能行吗?
怎么不行?林烽正色道,要相信年轻人!再说了,不是还有你们这些老师傅在后面指导吗?
老周点头表示赞同:年轻人有闯劲,是好事。
还有,林烽继续说,军工夜校要再次扩招,增加到两百人!而且要增设重炮制造班,专门为大型装备研发储备人才!
这个主意好!唐忠祥兴奋地说,我可以去讲课!把弹道学、材料学都教给他们!
沈泉打趣道:老唐,你可别把学生们都讲睡着了!
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待笑声稍歇,正色道:同志们,明年的任务很重,但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八路军就将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王老铁一拍桌子:干!老子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完成任务!
光有拼命的精神还不够。林烽说,要讲科学,讲方法。我建议,从明天开始,各车间都要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兵工厂都沉浸在制定来年计划的氛围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