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七月,太行山的夏日已经显出几分燥热。瓦窑堡兵工厂的弹药车间里,却因为一份加急电报而气氛凝重。
厂长,这是今早刚到的前线战报!唐忠祥急匆匆地走进林烽的办公室,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咱们的破甲爆弹在前线打出了威风,现在各部队都在催着要货!
林烽接过电报仔细阅读,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电报中详细记录了使用破甲爆弹取得的战果:在华北某次攻坚战中,三门122mm加农炮使用破甲爆弹,仅用二十发炮弹就摧毁了日军五个钢筋混凝土碉堡;在另一次反坦克作战中,更是创下了一发炮弹同时击穿坦克并在其内部爆炸的战例。
好!真是太好了!林烽拍案而起,但随即又皱起眉头,不过前线需求这么大,咱们现在的小批量生产根本供不应求啊!
正说着,王老铁和老周也闻讯赶来。王老铁一进门就嚷嚷:厂长,听说咱们的破甲爆弹在前线打出名堂了?
老周则比较实际:我刚算了算,按照现在的生产速度,月产量还不到五十发,连一个团的装备需求都满足不了。
林烽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突然停下脚步:同志们,我们必须立即建立破甲爆弹的专用生产线!月产量至少要达到五百发!
五百发?王老铁瞪大眼睛,厂长,您这不是在说梦话吧?现在全兵工厂的弹药月产量也才两千发啊!
唐忠祥推推眼镜,认真计算着:如果要月产五百发破甲爆弹,需要专门的生产区域、专用设备,还要培训熟练工人...
再难也要上!林烽斩钉截铁地说,前线将士在用生命战斗,我们后方绝不能拖后腿!立即召开生产会议!
半小时后,各车间负责人都聚集在会议室。林烽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出了新生产线的规划图。
我决定在弹药车间东侧新建破甲爆弹专线林烽的教鞭在图纸上指点着,这里要配备五台专用冲压机,用于制作弹头外壳;两个炸药填充工位,要确保安全;还要有一个专门的引信装配区。
老周看着图纸直咂嘴:厂长,这规模可不小啊!光是冲压机就要五台,咱们现在总共才三台冲压机,还都是老掉牙的货色。
王老铁拍着胸脯说:设备的问题交给我!我带着机修车间的小伙子们,就是用手搓也要把冲压机搓出来!
唐忠祥则提出了技术难题:破甲爆弹的结构比普通炮弹复杂得多,特别是那个钨芯和炸药的配合,精度要求很高。
所以我们要创新工艺!林烽拿起一个破甲爆弹的样品,我设计了一套新的生产工艺,大家仔细听...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整个兵工厂都围绕着新生产线的建设运转起来。
王老铁的机修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改造旧的冲压机。这些机器原本是用于生产手榴弹外壳的,现在要改造用来冲压破甲爆弹的复杂弹头。
这个模具的精度还要提高!王老铁亲自拿着卡尺测量新制作的冲压模具,弹头外壳的壁厚公差必须控制在零点二毫米以内,否则会影响穿甲效果!
年轻技工小张苦恼地说:王主任,咱们的车床精度不够啊!加工出来的模具总是有偏差。
那就手工修!王老铁二话不说,拿起锉刀亲自示范,看见没?要这样一点一点地修,用砂纸慢慢打磨。造炮弹是个精细活,急不得!
与此同时,老周正在组织工人们改建生产车间。原来的弹药车间被重新规划,专门隔出了一个封闭区域作为破甲爆弹生产线。
这里要装排风扇,炸药填充工位必须保证通风良好!老周指着设计图对工人们说,墙上要挂防火规章,每个工位都要配备灭火沙箱。
最让人头疼的是炸药填充工序。破甲爆弹使用的炸药量比普通炮弹多,而且填充方式很特殊。
必须先装填底部炸药,然后安装引信,最后装填前部炸药。唐忠祥在现场指导工人们,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错,否则会影响爆炸效果。
林烽几乎整天泡在新建的生产线上,亲自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有一次,在试生产时,弹头外壳在冲压过程中出现了裂纹。
停!全部停下!林烽立即叫停生产,拿起有裂纹的弹头仔细检查,问题出在冲压温度上。钢材温度太低,塑性不够。
王老铁赶紧调整加热炉的温度:厂长,您看这个温度合适吗?
林烽用手感受着钢材的温度,摇摇头:还不够。要加热到暗红色,大约八百度左右。
经过调整,终于冲压出了合格的弹头外壳。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钨芯的加工精度不够,与弹头外壳的配合总是有间隙。
这可不行!老周拿着游标卡尺测量着,间隙超过零点五毫米了,炮弹飞行时会失稳!
唐忠祥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先把钨芯略微做大一点,然后用液氮冷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它正好能嵌进弹头外壳。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当冰冷的钨芯遇到常温的弹头外壳时,严丝合缝地嵌入其中,间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