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鬼子的九七式!我在图纸上见过无数次,今天总算摸到实物了!”荣克抚摸着冰冷粗糙的装甲钢板,语气带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
彭家蒙已经掏出随身携带的锤子和扳手,叮叮当当地敲打起“乙二”号车的履带和负重轮:“听听这声音……这诱导轮的材质……嗯,有问题,耐磨性肯定不行。”
田方则像只灵巧的猴子,三两下就爬上了炮塔被掀掉的“甲三”号车,探着身子往下看发动机舱:“柴油机!虽然是老型号,但结构很有代表性。看这油路布置……”
杨勇和李均则围着被炸开花的“乙二”号车侧面,仔细研究着炸裂的装甲断口和扭曲的焊接缝。杨勇用放大镜观察着:“看,焊缝这里有明显的夹渣和气孔,难怪会被炸开。”李均用小锉刀锉下一点金属屑,放在随身携带的简易显微镜下观察:“基体组织确实比较脆,冲击韧性不足。”
看着专家们瞬间进入忘我状态,林烽和老周、王老铁等人都相视一笑。林烽对身边的工人们大声道:“大家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搞技术的样子!以后研发组需要什么配合,大家都要像伺候自家媳妇坐月子一样,给我伺候好了!”
工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同时也对几位专家投去更加敬佩的目光。
接下来的日子,这间新建的研发车间就成了瓦窑堡兵工厂最热闹、也是最“杂乱”的地方。三辆坦克被彻底“分尸”,工人们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每一个大总成拆解下来——炮塔、火炮、发动机、变速箱、履带、悬挂系统……
车间里划出了不同的功能区:
· 发动机区: 田方带着几个从机修班抽调来的好手,将那台还算完整的柴油机大卸八块。每个零件都被仔细清洗、测量、编号、记录。田方一边画着草图,一边讲解:“看这个喷油嘴的孔径,我们可以适当加大,配合改进的进气歧管,提升燃油雾化效果……这个活塞环的材质不行,磨损快,让李工看看能不能用咱们的新钢种替代……”
· 底盘传动区: 彭家蒙的嗓门最大,他指挥着工人用倒链将沉重的变速箱吊起来。“慢点慢点!这铁疙瘩金贵着呢!”他趴在地上,观察着变速箱与发动机的连接部位,“这个离合器的设计太落后,换挡肯定费劲。咱们自己搞,得用同步器!老王,你们车间能加工这种锥形齿轮不?”被他点名的老工人凑过来看了看图纸,琢磨了一下:“有点难度,但可以试试!改个工装夹具应该能行!”
· 车体装甲区: 杨勇和李均成了最佳搭档。杨勇拿着卡尺和角尺,仔细测量着车体每一块装甲板的厚度、倾角,绘制出精确的尺寸图。“这里,还有这里,都是结构应力集中的地方,我们自己的设计一定要加强。”李均则忙着取样分析,用厂里现有的简陋设备测试装甲钢的硬度、强度,“杨工,根据测试数据,如果我们把正面装甲倾斜角再增加10度,等效厚度能提升至少20%,而且可以用稍微薄一点的钢板,减轻重量!”
· 综合测绘区: 荣克则统筹全局,带着唐忠祥等几个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工人,将专家们测绘的零散图纸进行汇总、校对,绘制整体的结构原理图和传动示意图。 often, 这里也会爆发激烈的技术争论。
“老彭,你这个变速箱位置往后挪十公分,传动轴角度就更合理了!”
“挪不了!老田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占地方了!”
“那能不能把散热器挪到侧面?”
“侧面?那防护怎么办?我不同意!”杨勇立刻加入战团。
每当这时,林烽这个“后勤部长”就会适时出现,要么端来热乎乎的姜汤,要么带来点缴获的日本罐头“犒劳三军”,往往能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大家重新心平气和地找到解决方案。
车间的墙壁上,很快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图纸,地上摆满了拆解清洗好的零件,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和煤炭混合的独特气味。虽然忙碌,虽然嘈杂,虽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儿,进度可谓一日千里。
这天傍晚,荣克将一份初步的《九七式坦克技术分析及我方装甲车初步设计构想》报告交给了林烽。他眼中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异常振奋:“林厂长,通过这次彻底的拆解测绘,我们不仅摸透了鬼子的底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第一代装甲车,已经有了清晰的眉目!结合瓦窑堡的工业能力,很多之前不敢想的结构,现在看,完全可以实现!”
林烽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报告,看着车间里依旧在忙碌的身影,听着榔头的敲击声、锉刀的摩擦声、以及专家和工人们热烈的讨论声,他知道,一颗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装甲力量的种子,已经在这看似简陋的厂房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顽强地破土、生长。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拥有了这群技术和信念同样坚定的伙伴,他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