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心脏”(发动机)和“双腿”(底盘)研发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个瓦窑堡兵工厂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了下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上——装甲防护。这层钢铁外衣的坚固程度,直接决定了未来坦克在枪林弹雨中的生存能力。
负责装甲研发的彭家蒙,这位身材魁梧、手掌粗壮的底盘和结构专家,此刻正对着一块从日军九七式坦克上切割下来的均质装甲板样品发呆。旁边放着测试记录:用缴获的日军37毫米战防炮在标准距离射击,装甲板被成功击穿,留下一个边缘翻卷的窟窿。
“不行,光靠增加厚度太笨重,而且效果有限。”彭家蒙摇着他那颗大脑袋,对围过来的林烽、荣克、杨勇等人说道,“鬼子装备的47毫米反坦克炮威力更大,咱们要是造个二三十吨的铁疙瘩,机动性没了,还未必扛得住揍。得想点巧办法!”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画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厚板,而是一个带有明显角度的斜面。
“第一个思路,倾斜装甲!”彭家蒙用力在斜面上画了一条线,“咱们不把装甲板直愣愣地竖着,而是让它带一个角度,比如正面装甲,我们设计成30度甚至更大的倾角。这样有什么好处?”
他自问自答:“第一,等效厚度增加!”他在斜面的垂直方向画了一条虚线,“看,炮弹实际要穿透的装甲路径,比装甲板本身的物理厚度要长!简单算一下,30度倾角,等效厚度差不多是实际厚度的1.15倍!咱们用更薄的钢板,就能达到更厚的垂直装甲的防护效果,省重量!”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增加跳弹概率!”彭家蒙做了一个弹手指的动作,“圆头或者风帽穿甲弹打过来,撞在倾斜的表面上,很容易因为力的分解而被‘滑开’,就像打水漂一样!只要角度合适,炮弹直接就飞了,连个坑都留不下!”
这个原理简单直观,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林烽点头:“这法子好!四两拨千斤!咱们的坦克不能光挨打,得让鬼子的炮弹找不到北!”
“光是倾斜还不够。”彭家蒙话锋一转,又画出了一个夹心饼干似的结构,“第二个思路,复合结构装甲! 我不想用单纯的均质钢甲。我琢磨着,咱们可以搞一个‘三明治’!”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用咱们自己能轧制的10毫米厚的高硬度钢板,负责磕碎炮弹的被帽或者让它变形;中间一层,不用钢,用5毫米厚的致密硬木——比如咱们太行山多的枣木或者榆木,经过防腐和压缩处理;最里面一层,再用3毫米的韧性较好的钢板。”
看着众人疑惑的目光,彭家蒙详细解释:“这可不是瞎搞。外层硬甲负责硬碰硬;中间的木层,看起来不起眼,作用可大了!第一,它能吸收和分散冲击波,削弱穿甲弹的‘后效’;第二,当穿甲弹芯(如果是碳化钨之类的硬质弹芯)穿透外层硬甲后,进入木层,木质的纤维结构会使其发生偏转、甚至断裂,极大地降低其穿透能力!这就好比一拳打在棉花和钢丝混合的垫子上,劲儿被卸掉了大半!最里面的韧性钢板,则是最后的防线,主要防止崩落的碎片伤及乘员和设备。”
这个“土法复合装甲”的思路,让所有人都感到新奇。李均沉吟道:“老彭这个想法……有道理!不同材料组合,利用其不同的物理特性来协同防御,这思路很前沿!虽然比不上国外那些机密的高级复合装甲,但绝对比单一均质钢甲效果好,而且材料咱们基本能解决!”
杨勇也表示支持:“外层硬,中间柔,内层韧,这个组合理论上能有效应对穿甲弹的穿甲、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关键是工艺,怎么把这三层可靠地结合在一起?”
“焊接肯定不行,不同材质焊接性差,而且高温会破坏木材。”彭家蒙显然早有思考,“我打算用大型铆接加特殊粘合剂的方式。在装甲板边缘和关键受力点用高强度铆钉连接,同时在钢板和木层之间,涂上咱们自己用鱼胶、松香和其他材料熬制的特种胶,增加结合强度和密封性。”
“我看行!”林烽一锤定音,“理论通了,就动手干!老王,10mm和3mm的钢板轧制交给你们了!老周,负责加工铆钉和铆接工装!老彭,你需要什么样的硬木,去找后勤的老刘,让他带人上山选料,要最硬最干的!老唐,那个特种胶,你带着化工组的人,按老彭的要求,尽快试验出来!”
任务分派下去,瓦窑堡兵工厂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攻关方向。
· 轧钢车间:小型轧机轰隆作响,将通红的高碳钢钢坯轧制成指定厚度的钢板,然后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确保外层钢板达到最高的表面硬度。
· 木工车间:原本主要生产枪托和包装箱的木工们,迎来了新任务。精心挑选的枣木和榆木板材被送入特制的烘干窑,去除水分,然后在大功率的压力机下进行压缩,增加其密度和强度。工人们按照图纸,将压缩后的硬木加工成精确的尺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