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重炮车间的机床轰鸣着开始对轴钢进行初加工的同时,坦克的另一大核心系统——底盘部分的研发工作,也在田方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与追求极致功率和精密度的发动机不同,底盘关乎着这未来钢铁巨兽的机动性、通过性和生存能力,尤其是在太行山这沟壑纵横、路况复杂的地域。
田方,这位平日里略显腼腆的底盘专家,一投入到技术世界里,就仿佛变了个人,眼神里充满了执着与锐利。他带着几个助手,几乎天天泡在那几辆被拆解得只剩下骨架的九七式坦克底盘旁,测量、绘图、计算,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若有所悟。
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考察(他甚至跟着运输队跑了几趟山路,感受骡马大车在不同路况下的颠簸),田方拿出了他的《坦克底盘山地适应性改良方案》。在研发组的例行讨论会上,他指着自己绘制的草图,条理清晰地阐述着他的构想:
“同志们,鬼子的九七式底盘,设计理念是基于东北平原和华北部分地区的相对平坦地形。直接照搬,在咱们这太行山里,肯定水土不服!我认为,必须进行两大核心改良!”
他拿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线,代表履带。
“第一,加宽履带!”田方用力在两条线外侧各画了一笔,让“履带”明显变宽,“九七式的履带宽度是30厘米。我建议,我们的坦克履带,至少要增加到40厘米!”
底下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加宽履带意味着更多的钢材消耗和更大的重量。
田方不慌不忙地解释:“大家别光看消耗。履带加宽,接地面积就大大增加,接地压强会显着降低!这有什么好处?好比人穿雪鞋走雪地不容易下陷!咱们的坦克在松软的泥地、沙地、特别是积雪融化后的春夏季山路上,通过性会强得多!不容易陷车,这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而且,更宽的履带在爬坡和转向时,稳定性也更好。”
林烽听得频频点头:“有道理!咱们造坦克是为了能在咱们的地盘上跑得起来,打得出去,陷在泥坑里的坦克就是活靶子!这点钢,该用!”
田方受到鼓励,接着说:“第二,强化悬挂系统!”他转向悬挂部分的草图,“九七式用的是‘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结构相对简单,但太硬了!减震效果差。在平地还好,到了咱们这碎石路、炮弹坑遍地的战场,里面的人颠簸不说,车体结构和设备也容易受损。”
他画出了自己的设计:“我提议,采用 ‘钢板弹簧为主,辅以液压减震器’ 的复合悬挂方案!”
他详细解释道:“钢板弹簧,咱们根据地的卡车、大车上都在用,技术成熟,承载能力强,而且本身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每个负重轮的位置和承重,设计不同弧度、不同片数的板簧组。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们可以借鉴马车的经验,将前后几组板簧通过平衡梁进行一定程度的联动!这样,当一个轮子压过障碍时,冲击力能部分分散到相邻的轮组,大大提升平稳性!”
“那液压减震器呢?”彭家蒙问道,他对这个更感兴趣。
“液压减震器是进一步改善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关键。”田方答道,“它可以快速吸收板簧回弹时释放的能量,抑制车体不必要的晃动。这东西原理不复杂,就是一个带活塞的油缸,利用油液通过小孔时的阻尼来耗能。结构我们可以参考缴获的卡车上的避震器,进行放大和加强设计!有了它,咱们的坦克跑起来,肯定比鬼子的‘颠簸罐头’舒服得多,火炮行进间射击的精度也能有所保障!”
这个方案兼顾了现实条件与技术先进性,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荣克赞道:“小田这个思路好!立足现有技术,瞄准实际需求,我看行!”
林烽当场拍板:“好!就按田工的方案来!老周,锻造车间那边,立刻按照田工提供的图纸,赶制加宽的履带板、负重轮和诱导轮毛坯!老王,钢板弹簧的锻造和热处理是关键,你亲自盯着!唐工,悬挂系统需要的各种连接销轴、平衡梁,强度必须保证,用料你严格把关!”
他看向田方,补充道:“田工,你估算一下,这个改良后的底盘,承重能力要达到多少?”
田方早已计算过,立刻回答:“考虑到我们未来的坦克全重可能控制在十五吨左右,底盘承重能力至少要预留余量,我建议,按承载十吨以上的标准来设计和制造关键结构件!”
“没问题!”唐忠祥接口道,“咱们现在有自己的好钢,高强度钢板也能轧制,保证底盘骨架和悬挂连接点的强度达到要求!”
军令一下,整个瓦窑堡兵工厂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锻造车间里,炉火日夜不息。 王老铁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汗水淋漓,他指挥着徒弟们,将烧得通红的钢锭夹到巨大的空气锤下。
“叮当!叮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