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庞大机器,坦克研发作为核心任务,牵动着绝大部分的资源与精力。然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林烽,其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钢铁巨兽。在一次与前线归来休整的指挥员交流后,一个关乎战场效率乃至士兵生死的问题,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林厂长,你们造的武器越来越好,可咱们打仗,很多时候还得靠吼,靠司号员,靠信号弹!”那位脸上带着伤疤的营长感慨道,“连一级,排一级,尤其是突击的时候,联系基本靠腿!命令传达慢半拍,战机就溜走了,有时候因为沟通不畅,还会造成误伤……要是能有个像鬼子那样,拿在手里就能说话的‘小盒子’,咱们的战斗力起码能再提三成!”
这番话像一根针,扎在了林烽心里。他立刻意识到,可靠的战场即时通讯,是与坦克、重炮同等重要的“战斗力倍增器”。不能等到坦克造好了,却因为指挥不畅变成瞎子和聋子。
“通讯问题必须解决!”林烽在厂务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坦克要搞,步话机也要搞!这事关前线战士的生死和战斗的胜负!”
他的决定得到了支持,但也有人担忧。荣克委婉地提醒:“林厂长,咱们现在的研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了,电子通讯这块,咱们基础几乎为零,是不是等坦克项目告一段落……”
“不能等!”林烽态度坚决,“战场需求不等人!咱们可以同步进行,抽调少量人手,先搭起架子摸索起来。不需要多复杂,能满足连排级,半径五公里内的清晰通话,抗干扰能力强就行!”
说干就干!林烽立刻从各车间抽调了几名心灵手巧、对电学有点基础的年轻技工,又从学校招来的学生里找了个物理成绩好的,组建了一个临时的“通讯电子研发小组”,他亲自担任组长。令人惊讶的是,林烽似乎对电子应用和电路设计也颇有了解,这让新组员们既意外又佩服。
研发的第一步是“寻宝”。林烽带着小组,一头扎进了仓库深处,在黄燕的协助下,开始翻找一切可能与无线电相关的物件。
“找到了!这就是鬼子用的那种便携式步话机,可惜摔坏了!”一个组员兴奋地抱来一个略显残破的军绿色铁盒子。
“这些是从击毁的鬼子指挥车里拆下来的无线电设备,更复杂,零件也多!”
“还有这些,是咱们以前缴获的坏掉的发报机,里面的电子管、电容、电阻说不定还能用!”
很快,工作台上就堆满了各种“电子破烂”。林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开始对这些零件进行“望闻问切”。他小心翼翼地拧开那部损坏的日军步话机,仔细研究里面的电路板结构和元件布局。
“看,这就是核心——电子管!”林烽指着一个玻璃封装、里面有着复杂金属结构的管子说道,“它相当于电路的‘心脏’,负责放大信号。我们首先要搞明白这些电子管的型号和参数。”
他们利用仓库里找到的万用表(也是缴获品)和自制的简易测试电路,对拆解下来的电子管进行测试筛选,将还能用的分类存放。
“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林烽铺开绘图纸,开始结合缴获设备的电路原理,构思瓦窑堡版步话机的设计方案。“我们的目标是:通讯距离5公里,话音清晰,抗干扰能力强,体积重量尽可能小,便于单兵携带。”
设计工作充满了挑战。高频电路对元件的精度和布局要求极高,一点小小的干扰就可能让整个系统失灵。
· 线圈是关键。 振荡线圈、高频变压器都需要用纯度极高的铜线绕制。林烽直接找到了炼铜厂,要求他们提供了一批纯度达到四个九(99.99%)的电解铜杆。然后,他带着技工们,利用车床自制的精密绕线机,屏息凝神,一圈一圈地手工绕制各种规格的空心线圈和磁芯线圈。绕制的匝数、间距、层数都必须严格符合计算值,稍有偏差,频率就跑飞了。
· 电容和电阻需要凑。 没有现成的标准件,他们就从各种废旧设备上拆下参数相近的来用,或者将多个小容量的电容并联、串联来达到需要的数值。为了一个特定阻值的电阻,他们可能需要在零件堆里翻找半天。
· 电源是难题。 便携设备需要轻便的电池。他们试验了多种方案,最终决定采用锌-碳干电池组作为主要电源。电池来自缴获和采购,为了保证电压稳定,还设计了简单的稳压电路。
· 外壳与天线。 彭家蒙听说后,主动跑来帮忙,用薄铝板(来自飞机残骸)敲制出了结实轻便的步话机外壳和可伸缩的鞭状天线。他还开玩笑地说:“林厂长,你这摊子铺得够宽的!地上跑的坦克你要造,这天上传信号的宝贝你也不放过,你这是要上天入地啊!”
林烽一边调试着一个高频放大电路,一边头也不抬地笑着回应:“老彭,这就叫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坦克是铁拳头,步话机就是顺风耳,少了哪个都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