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1型”坦克的火力测试,证明了其拥有无坚不摧的“利爪”;而接下来的野外极限越野测试,则将检验其是否拥有一双能够支撑这利爪在复杂战场上纵横驰骋的“铁足”。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对底盘和悬挂系统最为熟悉的田方肩上。
测试地点选在了瓦窑堡周边最为崎岖难行的一片区域——黑石岭。这里遍布着陡峭的斜坡、深陷的沟壑、裸露的岩石以及被山雨冲刷出的泥泞路段,地形之复杂,堪称坦克的“天然考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山区老乡,行走其间也需格外小心。
田方亲自担任测试指挥,带领着由优秀驾驶员、机修工和观测员组成的测试小组,驾驶着那辆迷彩涂装的“太行-1型”坦克,在晨曦中缓缓驶向了黑石岭。林烽和几位核心工程师也乘车跟随,在安全距离外观摩。
第一关:陡坡攀爬——考验动力与牵引
首先面对的是一道长度超过五十米、坡度接近三十度的碎石土坡。坡面松散,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块,对坦克的发动机扭矩、传动系统以及履带的附着力都是严峻考验。
驾驶员小刘调整呼吸,将档位挂入低速爬坡档。V12柴油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咆哮,转速稳步提升。
“稳住油门,保持匀速!”田方通过车内通话器提醒。
宽达40厘米的履带开始啮合坡面的碎石,发出“嘎吱嘎吱”的碾压声。坦克庞大的车身微微后仰,但行进却异常稳健。强大的扭矩通过强化后的传动系统源源不断地输出,沉重的车体克服了重力,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向着坡顶稳步推进!坡面上松动的石块被履带碾入土中,提供了额外的附着力。中间没有丝毫的犹豫或打滑,整个过程流畅得让人惊叹。
到达坡顶后,观测员激动地报告:“攀爬角度超过三十度,发动机动力充沛,传动系统工作正常,履带未出现打滑!”
跟在后面观察的林烽等人,看着坦克沉稳爬坡的背影,都忍不住点了点头。荣克赞叹道:“这低扭输出,确实强悍!”
第二关:垂直越障——检验通过性与悬挂
接下来是一道用粗大圆木和石块垒砌的、高度约0.8米的垂直障碍墙。这考验的是坦克的接近角、离去角以及悬挂系统在承受巨大冲击时的表现。
坦克缓缓调整角度,正面朝向障碍墙。驾驶员小刘深吸一口气,平稳加油。
“咚!”一声闷响,坦克的主动轮率先接触障碍,车头随之抬起。紧接着,前部负重轮压上障碍,复合悬挂系统中的钢板弹簧开始压缩,液压减震器有效吸收了最初的冲击能量。车体重心前移,随着履带持续转动,整个车体仿佛被“拉”上了障碍墙顶部,出现了短暂的平衡状态。然后,车头下压,前部负重轮率先落地,悬挂系统再次工作,缓解下冲的势能,后部车体随之平稳落下。
整个越障过程,车体虽然有所起伏,但动作连贯,没有出现生硬的撞击或剧烈的颠簸。坐在车内的田方和驾驶员,感受到的更多是悬挂系统有效的缓冲,而非难以承受的冲击。
“成功越过0.8米垂直障碍!车体平稳,悬挂系统表现优异,乘员感受良好!”观测员的声音带着兴奋。
彭家蒙看着坦克轻松越障,对自己设计的悬挂系统更是信心满满:“咱这‘钢板弹簧加液压减震’,可不是白给的!”
第三关:泥泞挣扎——验证履带与脱困能力
最让人担心的测试来了。一片因前几日降雨而形成的、长度约三十米的泥泞洼地横亘在面前。泥浆深度没过小腿,底部是湿滑的黏土,这是最容易导致车辆陷车的地方。
坦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驶入泥潭。沉重的车身立刻下陷了十几公分,宽大的履带起到了关键作用,巨大的接地面积有效分散了压强,防止了车体进一步下沉。黏稠的泥浆被履带齿块大量卷起、甩向后方,场面颇为壮观。发动机依然保持着稳定的输出,驱动着履带在泥泞中艰难地、却持续不断地抓地前行。偶尔有履带出现轻微空转,但立刻就能重新找到着力点。
“注意观察发动机负荷和履带情况!”田方紧盯着仪表和观察窗。
坦克如同一个在泥潭中跋涉的钢铁巨人,速度虽慢,但方向坚定,没有丝毫被困住的迹象。最终,它拖着满身的泥浆,顽强地从泥潭的另一端驶了出来!
“成功通过深度泥泞路段!未发生陷车!宽履带设计优势明显!”
所有观战的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证明了“太行-1型”具备了在恶劣路况下的通过能力和自救能力。
综合机动展示
随后的测试中,坦克还在遍布乱石的山谷中进行了高速机动,强化过的底盘和悬挂展现了良好的抗冲击性和稳定性;在狭窄的山路上进行了转向测试,灵活的操控性让它在复杂地形中也能游刃有余。
整整一天的极限测试结束后,“太行-1型”坦克已是满身泥泞,履带缝隙里塞满了泥土和草根,但它的钢铁之躯依旧完好,各个系统运转正常。它用事实证明了其卓越的山地机动性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