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如同为即将出征的钢铁巨兽披上了坚甲,磨利了爪牙,注入了澎湃的动力。然而,林烽那极具前瞻性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单件武器的性能优劣,投向了更为关键的领域——体系作战。他深知,一台再强大的坦克,如果无法与周围的步兵兄弟有效沟通,也容易陷入“聋子”、“瞎子”的困境,甚至可能因为误判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将“太行蜂”步话机的便利与坦克的强大火力结合起来,实现步坦协同,成为了他下一步要攻克的重点。
“我们必须让坦克长上‘耳朵’,能和步兵直接‘说话’!”林烽在技术协调会上强调,“不能光让步兵跟着坦克屁股后面跑,要靠喊、靠手势来联络。要让前沿的步兵能直接为坦克指示目标,让坦克的火力成为步兵延伸的拳头!”
任务交给了步话机研发小组和坦克总装组协同完成。核心目标很明确:将“太行蜂-1型”步话机的技术,适配到“太行-1型”坦克上,为每辆坦克安装一台专用的车载电台,并实现与步兵班排手持步话机的直接、清晰通讯。
这看似只是将现成的步话机搬进坦克,实则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技术挑战。
挑战一:坦克内部的“电磁风暴”
坦克内部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电子环境。V12柴油发动机、启动电机、发电机、以及各种电动设备运行时,都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如同一个持续不断的“电磁风暴”。普通的步话机放进去,接收到的可能全是“滋啦”的噪音,根本无法通话。
· 屏蔽是关键: 林烽亲自设计了一个双层屏蔽罩。内层用薄铁皮,外层用铜网,将整个车载电台的主机和电源部分严密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法拉第笼”,有效隔绝外部大部分电磁干扰。所有连接线缆也换用了带金属编织网的屏蔽线。
· 电源滤波: 坦克的电源来自电瓶和发电机,电压波动和杂波较多。唐忠祥的电工班为车载电台设计了一个LC滤波电路,利用电感和电容的组合,进一步滤除电源中的干扰成分,为电台提供纯净、稳定的直流电。
挑战二:天线布置与信号收发
坦克厚厚的钢铁装甲本身就会屏蔽无线电信号,如何在保证防护的前提下实现良好通讯?
· 专用天线基座: 彭家蒙的车间在坦克炮塔后部专门设计了一个坚固的、带绝缘基座的安装点。车载电台的可伸缩鞭状天线从这里伸出,位置较高,减少了车体本身的遮挡。
· 抗振动设计: 坦克行进中震动剧烈。天线的连接处采用了柔性材料和锁紧机构,防止因震动导致松动或接触不良。电台内部的关键元件也增加了橡胶减震垫。
挑战三:车内噪音与语音清晰度
坦克内部发动机轰鸣、履带铿锵,噪音极大。如何让车组成员听清步话机传来的指令,又能让对方听清自己的回复?
· 坦克兵专用耳机话筒组: 小豆子带着人,仿照缴获的日军坦克通讯设备,研制了坦克兵抗噪音耳机和喉震话筒。耳机包裹性强,能有效隔绝外部噪音;话筒不依赖空气振动,而是通过贴在喉部的传感器拾取声带振动,即使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下,也能保证语音输入的清晰。这套组件通过长长的线缆与车载电台连接。
· 音频放大与降噪: 在电台的音频输出部分增加了小功率放大器,确保耳机声音足够响亮。同时在接收电路上,进一步优化了之前加装的LC滤波电路,更加精准地滤除特定频段的背景噪音。
挑战四:操作便捷与可靠性
坦克战斗紧张激烈,通讯设备必须操作简单,绝对可靠。
· 固定安装与快速接口: 车载电台被牢固地安装在炮塔内车长或炮手易于操作的位置。耳机话筒组采用快速插拔接口,方便成员佩戴和取下。
· 多频道预设: 电台预设了几个固定的战术频道,例如连指挥频道、排内部频道、步坦协同频道等。车长只需旋转频道开关,就能快速与不同单位建立联系,无需临时调频,简化了操作。
系统集成与联动测试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改装和调试,第一批五辆“太行-1型”坦克全部加装完成了专用的车载电台系统。接下来,就是检验这套步坦通讯系统效能的关键时刻。
测试场选在了一处模拟真实战场环境的多地貌区域,包含了丘陵、树林和一片废墟地带。参加测试的,除了坦克车组,还有一个装备了“太行蜂-1A型”步话机的精锐步兵班。
测试场景一:山地侦察与引导打击
步兵班作为侦察分队,提前出发,隐蔽渗透到一处高地。他们发现了远处山谷中预设的几个模拟敌军机枪火力点和一辆模拟装甲目标(用木板和泥土搭建)。
步兵班长通过步话机,切换到步坦协同频道,冷静地向后方待命的坦克报告:
“泰山(坦克呼号),泰山,我是尖刀(步兵班呼号)!发现目标,方位洞幺拐(017),距离八百,洼地内,机枪巢两个,疑似铁王八一个!请求炮火覆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