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仿佛一台上足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在自行火炮的研发与步话机的升级两线并进的同时,其核心任务——“太行-1型”坦克的生产,更是稳步推进,结出了累累硕果。当第三辆坦克的履带最后一块销轴被王老铁用大锤“哐当”一声敲紧,标志着这头钢铁巨兽终于完成了总装,可以靠自身的动力行走了。整个总装车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这声音不同于首辆坦克下线时的狂喜和难以置信,更带着一种熟练与自信的沉稳。
“老三!出来遛遛!”田方站在车头前,拿着一个用铁皮卷成的简易喇叭,冲着驾驶舱喊道。
随着一阵熟悉的柴油机轰鸣声,这台崭新的“太行-1型”坦克(车号:太行-103)的排气管喷出一股淡淡的青烟,沉重的身躯微微一颤,随即平稳地开动了起来。它驶下装配台,在车间预留的测试区域灵活地转了几个圈,履带与夯实的地面摩擦,发出沉重而有力的“轧轧”声。各项仪表显示正常,转向、加速、制动响应灵敏,炮塔旋转平稳,主炮俯仰顺畅。
“不错!比前两台顺溜多了!”从驾驶舱探出半个身子的试车员小刘兴奋地汇报道,“感觉各个部件磨合得更好,异响也少了很多!”
这就是量产化带来的优势。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工人们的操作越发熟练,工艺流程不断优化,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稳步提高。薛家沟发动机中心送来的柴油机,性能一批比一批稳定;炮弹车间生产的105毫米炮弹,批次间的质量差异被控制得极小;移动修械队总结的常见故障排查手册,更是成了坦克维护保养的“圣经”。
第三辆坦克的顺利下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加,它代表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瓦窑堡兵工厂已经初步掌握了坦克的持续生产能力。月产五台的目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步伐。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飞向了前线指挥部。几乎在第三辆坦克完成初步测试的第二天,一份来自总部的正式命令就送达了瓦窑堡,同时附有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
命令内容让所有参与坦克项目的人员热血沸腾:鉴于“太行-1型”坦克在实战中表现出的卓越性能以及瓦窑堡兵工厂稳定的供给能力,兹决定,将原八路军晋西北纵队直属装甲排,扩编为装甲连!新下线的第三、第四、第五辆坦克(后者将于半月内下线)将优先补充至该连。同时,为保障该连持续作战能力,特配属三辆由“太行”卡车底盘改装的专用弹药补给车!
装甲连! 这意味着八路军拥有了第一支成建制的、具备一定规模的装甲突击力量!这不再是一个试验性的小分队,而是一把真正的、可以用来执行重要攻坚、突破任务的“尖刀”!
命令宣读完毕,整个瓦窑堡再次沸腾了!如果说之前坦克首战告捷是证明了“造得出,能用”,那么此刻的扩编命令,就是上级对瓦窑堡“造得好,能量产”的最大肯定!
“哈哈,咱们的‘铁牛’们要有新家了!装甲连!听着就提气!”荣克用力拍打着刚刚下线的“太行-103”的侧装甲,发出沉闷的响声,仿佛在鼓励这位新成员。
杨勇虽然全身心扑在自行火炮上,此刻也忍不住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了稳定的坦克部队,咱们的自行火炮研发就更有意义了!将来可是要配合作战的!”
林烽更是心潮澎湃。他立即下令,在厂区广场举行一个简朴而隆重的交付与欢送仪式。不仅第三辆坦克要披红挂彩,之前经过实战检验的“太行-101”、“太行-102”,以及那三辆刚刚改装完毕、涂着崭新军绿色的弹药补给车,也都一字排开,如同即将出征的勇士,静静地等待着检阅。
这三辆弹药补给车也是瓦窑堡智慧的结晶。它们采用成熟的“太行”卡车二类底盘,驾驶室后方加装了一个封闭的、带有通风孔的加强型钢制货箱,内部用木板分隔成独立的弹位,可以安全携带数十发105毫米炮弹以及相当数量的机枪弹药。货箱尾部是可以向下放倒作为装卸平台的液压尾板(虽然结构简单,但非常实用),侧面还有专门用来固定备用履带板、维修工具和副油箱的支架。它们就是移动的“弹药库”和“小后勤站”,是坦克连续作战的生命线。
这天清晨,朝阳初升,将金色的光芒洒在这支初具规模的钢铁小队身上。前来接装的装甲连官兵们,穿着虽然洗得发白但整洁利落的军装,精神抖擞地站在车辆前方。连长正是原来装甲排的排长,一位经历过长征、打仗勇猛又不乏精细的老红军干部,姓雷,因为嗓门大,大家都叫他“雷公”。
林烽站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木台子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以及他们身后那五辆(包括即将完工的两辆)坦克和三辆补给车组成的钢铁阵列,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