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专家组抵达的消息,像最后一阵急促的擂鼓,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清晨,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冷冽,阳光毫无遮拦地洒下,仿佛特意为这场“透明审判”点亮了最亮的灯。
三辆中巴车在无数媒体车和围观者的注视下,缓缓驶入白云村,停在“星火农园”入口处。车门打开,七八位年纪不一、但气质同样沉稳严谨的专家陆续下车,他们穿着朴素,眼神锐利而专注,没有过多寒暄,目光已开始扫视周围的土地和环境。带队的是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泰斗人物,一位姓周的资深院士。
早已等候在此的沈星澜、顾青舟以及合作社核心成员,立刻迎了上去。没有客套的欢迎词,沈星澜直接上前,语气恭敬而不卑不亢:“周院士,各位专家,辛苦了。我是沈星澜,‘星火农园’的负责人。欢迎各位到来,我们已准备好接受最严格的审查。”
周院士年约六旬,头发花白,面容清癯,他打量了一下沈星澜,目光在她因紧张而微微抿起的嘴唇和那双清澈却带着血丝的眼睛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声音平和:“沈女士,客套话就不必了。我们此行目的明确,只看事实,只信数据。开始吧。”
他的直接,反而让沈星澜松了口气。“好的,请各位专家随我来。”
与此同时,由顾青舟协调的多家直播平台信号同时开启。无人机升空,俯瞰整个农园全景;数个固定机位和跟拍摄像师准备就绪,将镜头对准了专家组的行动。直播间标题简单直接——“‘星火农园’国家级专家组现场审查全程实录”。
瞬间,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涌入了各个直播间,弹幕如同潮水般刷新。
【来了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好紧张啊,感觉像在看审判直播。】
【这些专家看起来好严肃,感觉好有压力。】
【沈星澜看起来好累,但眼神好坚定。】
审查的第一站,是土壤和水源。专家们没有去沈星澜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看起来最“漂亮”的核心地块,而是随机指定了靠近路边、靠近后山、以及合作社边缘的几块地。
“在这里,这里,还有那里,分别取表层、中层和深层土样。”周院士指着几个看似普通的位置,语气不容置疑。他的助手立刻拿出专业的无菌取样工具,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在镜头下清晰展现。取出的土壤被迅速封装、编号、记录地理位置。
水源取样同样严格,不仅取了灌溉主水源、蓄水池的水,还随机抽取了几个大棚内的滴灌出水口样品。
【我的天,这么严格?完全是随机的啊!】
【这才是真正的检查,根本不给你准备的机会。】
【看这取样手法,太专业了。】
取样完毕,样品被立刻送上随行的、经过认证的移动检测车,进行部分指标的快速筛查。而专家组则继续他们的审查。
他们走进了堆肥场,不顾空气中淡淡的发酵气味,仔细翻看堆肥的原料和腐熟程度;他们检查植保物资仓库,核对每一种生物制剂的购买记录和使用台账;他们甚至随机拦下正在田间劳作的社员,询问日常的农事操作细节。
“大叔,您平时给这片番茄地追肥,用的什么?具体怎么配比?”一位专家问一位正在清理杂草的老社员。
老社员有些紧张,搓着手,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回答:“就……就是沼液,兑水,一比十。星澜丫头定的规矩,不能浓了,烧根。”
“都是你自己操作?有人监督记录吗?”
“有有有,那边挂着的本子,每次干了啥都得记上。”老社员指着田头一个防水的小箱子。
专家走过去,打开箱子,拿出记录本,仔细翻看。镜头推近,上面确实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日期、操作内容、负责人。
【哇,这记录本……虽然字丑,但感觉很真实。】
【细节到位啊,看来平时管理确实严格。】
审查在一种高效而密不透风的节奏中进行。专家们的问题专业而刁钻,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疑点。沈星澜和顾青舟全程陪同,对每一个问题都如实回答,拿不出直接证据的便坦然承认是“经验”或“尚未明确原理”(如对某些长势异常地块的解释)。
压力无处不在。沈星澜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但她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顾青舟则在一旁,时常用简练精准的语言补充解释,化解一些可能产生的误解。
中午,专家组拒绝了单独用餐的安排,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饭桌上,周院士看似随意地和几位老社员聊起了天,问他们加入合作社前后的变化,问他们对沈星澜的看法。
老人们话匣子打开,说的都是大实话——怎么比以前赚钱多了,怎么觉得日子有奔头了,怎么佩服星澜这丫头的韧劲和公道。
周院士默默地听着,偶尔点点头,没有表态,但眼神中的审视似乎柔和了一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