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堂的灵烛刚添了新蕊,白长老的声音就穿透烛火,落在 “手少阳三焦经” 的图谱上:“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此四窍主疏导灵气,与天窍的感知力相辅相成。淬体境冲五窍前,务必让这四窍气血流转通畅,否则易生‘灵滞’之症。”
石凡的笔尖在竹简上快速滑动,将长老的话与《万窍归神诀》的无序脉络对照。他发现三焦经的阳池穴正好对应自己曲池穴的五窍壁垒,若能让这两处气血形成呼应,突破时的阻力至少能减少三成。天窍中的紫金气旋轻轻震颤,仿佛已感知到突破的契机。
“石兄,你看那边。” 林修用胳膊肘碰了碰他,目光投向堂前的少年。那人身形清瘦,穿件洗得发白的青袍,正闭着眼睛听长老讲窍穴,手指却在膝头无意识地敲击,节奏与灵烛跳动的频率惊人地一致。
“他叫吴听,据说天生能听出灵气流动的声音。” 林修压低声音,“上次器符堂刻制‘传讯符’,他光听符纸的声响就知道能不能成,周执事都夸他是奇才。”
石凡的天窍微微发热 —— 这少年的气血虽只开了四窍,周身却萦绕着淡淡的声波灵气,显然是修炼了某种感知类功法。他想起藏经阁《异术考》里的记载,灵墟境有种 “听风诀”,能通过灵气流动预判对手招式,或许吴听练的就是这个。
白长老讲完课,吴听突然睁开眼睛,目光直直看向石凡,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他起身走过来,手指在石凡的竹简上点了点:“阳池穴的批注有误,三焦经的气血应该像溪流绕石,而非直灌曲池。”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种穿透人心的清晰。
石凡心中一动,天窍中的气旋转为细密,果然 “听” 到三焦经的灵气在阳池穴形成微小的漩涡,而非自己之前认为的直线冲击。他调整笔尖,将批注改成 “旋气绕穴,缓入曲池”,腕间的滞涩感竟瞬间减轻了些许。
“多谢吴兄指点。” 石凡拱手行礼。
吴听摆摆手,目光落在他腰间的青纹石剑坠上 —— 那石头已用黄髓粉末碾了两日,石面的剑招纹路愈发清晰:“这石头里的剑韵快醒了,用风筛阵的灵气吹三日,能让感知力再提一分。” 他突然凑近,声音压得极低,“张氏的‘玉皇三十六神窍诀’,前八重都有特定的灵气频率,你若能听出其中规律……”
话音未落,竹坞堂的刘长风突然走进来,目光在吴听身上扫过:“吴听,跟我去趟执事堂,有人投诉你用听风诀窥私。”
吴听的脸色微变,却还是平静地跟了出去。石凡看着他的背影,天窍中的气旋转为沉凝 —— 吴听的话显然意有所指,张氏的功法频率…… 这或许是复仇路上的重要线索。
巳时的功法课,红脸执事让弟子们成对切磋。石凡的对手是王崎,少年的流风剑法虽还生涩,却已能熟练运用 “沉气涌泉” 的收招技巧。石凡刻意压制气血,只用四窍巅峰的实力应对,铁剑与王崎的剑碰撞时,他 “听” 到对方太溪穴的气血有细微的凝滞,正是发力的破绽。
“王崎,出剑时别憋气。” 石凡的剑尖在他手腕上轻轻一点,“三焦经的灵气要像吴听的声音,既要清晰,又要流畅。”
王崎恍然大悟,收剑调整呼吸,再次出剑时,剑招果然圆润了许多。旁观的林修拍手笑道:“石兄现在都能当半个教头了,比刘长风强多了。”
赵虎突然从演武坪走来,手里拿着块黑石:“风筛阵的阵眼石,我托矿脉的兄弟弄来的,能引动阵里的灵气。” 他将石头塞给石凡,“吴听说得对,那地方确实能练感知。”
午时的灵食,苏婉带来了新熬的赤血芝药汤,汤里加了味 “凝神草”,墨绿色的叶片在汤中舒展,散发出安抚心神的香气。“周师叔说,冲五窍前用这个泡澡,能让天窍更敏锐。” 她的指尖划过石凡的剑坠,“青纹石快醒了,要不要我陪你去风筛阵?”
石凡点头,将药汤一饮而尽。曲池穴传来温热的涨感,五窍的壁垒仿佛被泡得发软,只需最后一击就能冲破。
未时的风筛阵藏在云雾山的背阴处,无数风刃从岩壁的孔洞里射出,形成疏密不一的气网。修士进入阵中,需靠感知避开风刃,同时吸收风中的灵气淬炼体魄 —— 这是外门弟子提升身法与感知的绝佳之地。
石凡握着阵眼石走进阵中,风刃割在衣袍上发出簌簌声。他闭上眼,天窍中的紫金气旋转为细密,将风刃的灵气频率一一记下:快如蜂鸣的是 “锐风”,慢如鼓点的是 “钝风”,还有种带着哨音的 “旋风气”,最是难防。
按照吴听的提示,他将青纹石剑坠握在掌心。石面的剑招纹路在风中微微发烫,竟与某种风刃的频率产生共鸣,帮他提前半息感知到 “旋风气” 的轨迹。这细微的预判,让他在密集的风网中穿梭自如,比赵虎的横冲直撞省力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