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星砚时尚设计学院首期新生报到的那天,松江大学城的主干道被装点得焕然一新。淡绿色的环保材质道旗随风舒展,印着“设计服务生活,环保点亮未来”的标语,从地铁站一路延伸到学院门口。穿着统一再生纤维T恤的志愿者们忙碌穿梭,引导新生办理入学手续,阳光透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错落有致的光影,与庭院里刚栽下的青竹相映成趣。
这场看似常规的新生报到,却意外引爆了时尚圈与教育界的双重关注。数十家媒体的记者扛着摄像机守在学院门口,长枪短炮对准了每一个鲜活的场景——背着秸秆材质背包的山区新生、带着全套环保设计手稿的海外留学生、还有陪同子女前来的行业知名设计师。就连《时尚芭莎》《家居廊》等顶级刊物的主编,也亲自到场探访,想要第一时间捕捉这所“颠覆传统设计教育”的新型学院的独特魅力。
“星砚集团这步棋走得太妙了!”《家居廊》主编林薇站在材质博物馆内,指尖轻轻拂过一块用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板材,眼中满是惊叹,“别人做品牌是砸钱打广告,他们直接办起了学院,把品牌理念植入到人才培养的源头,这影响力可不是短期曝光能比的。”
身边的摄影记者不停按动快门,将博物馆里陈列的200多种环保材质一一记录。从非洲天然染料染制的织物,到北欧再生塑料压制的板材,再到李然团队研发的再生纸复合材料,每一件展品都标注着详细的应用案例和环保数据。“最绝的是这些展品都能触摸体验,”记者感慨道,“刚有个新生当场用3D打印笔,在再生塑料板材上做出了迷你家居模型,这互动感直接拉满了。”
这场新生报到引发的热度,迅速从线下蔓延到线上。#星砚环保设计学院开学#的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一路攀升,短短三小时阅读量突破五亿。网友们疯狂转发着新生们的创意作品:用废旧牛仔裤改造的座椅、秸秆编织的灯罩、可降解的收纳箱,每一件都充满了巧思与温度。
“原来环保设计不是冷冰冰的概念,还能这么有烟火气!”
“这个学院的课程也太香了吧,《空间收纳工程学》《环保材质创新应用》,简直是为现实生活量身定制的!”
“星砚集团这是要垄断未来环保设计人才啊,从学院到企业无缝衔接,格局太大了!”
舆论的热潮中,星砚集团的品牌关注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官网访问量激增十倍,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一周内翻倍,就连“宝贝优选”平台上星砚旗下的环保家居产品,搜索量也暴涨三倍,销量随之水涨船高。更令人惊喜的是,品牌人才招聘通道彻底被“挤爆”,原本计划招聘50人的设计团队,短短十天内收到了近万份简历,其中不乏来自国际顶尖设计公司的资深设计师、名校设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甚至还有几位获得过国际设计大奖的独立设计师主动投递简历。
“苏总,这是最新的简历筛选报告。”沈曼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进苏晚星的办公室,脸上难掩兴奋,“这次的候选人质量高得离谱,有位曾在意大利知名家居品牌担任首席设计师的候选人,放弃了百万年薪想来我们这儿,他说被我们‘让环保设计落地生活’的理念打动了。”
苏晚星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简历上一个个亮眼的履历,眼中闪烁着光芒。她翻到其中一份简历,停留了许久——候选人陈默,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曾主导多个国际知名环保设计项目,却在三年前突然隐退,如今主动申请加入星砚的材质研发团队。“这位陈默很特别,”苏晚星轻声说道,“我记得他的作品,三年前那个用废弃渔网设计的家居系列,当时惊艳了整个设计圈。”
“我已经联系上他了,”沈曼点头道,“他说这三年一直在国内偏远地区调研传统环保材质,想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平台。看到我们学院的材质博物馆和实训工厂,他觉得终于找到了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苏晚星当即决定:“安排我亲自面试他。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留住。”
面试当天,陈默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木箱,里面装满了他这三年来的研发成果:用废弃蚕茧制成的新型面料、用竹纤维与传统造纸术结合的环保纸张、用山间藤蔓编织的模块化组件。“这些材质都来自自然,废弃后能完全降解,”陈默拿起一块蚕茧面料,眼神中满是执着,“但传统工艺效率太低,无法量产。我知道星砚有最先进的实训设备和量产渠道,我想在这里,让这些材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苏晚星看着这些充满温度的作品,心中备受触动:“陈默,星砚给你最大的支持——独立的研发实验室,充足的研发资金,还有学院的学生团队配合你。我只有一个要求,让你的设计既能保留传统韵味,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真正实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