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的重庆老巷格外安静,只有嘉陵江的涛声顺着十八梯的石阶漫上来,和出租屋里的台灯微光交织成一片温柔的夜色。吴梦琪趴在吱呀作响的书桌上,指尖划过摊开的客户画像表,纸张边缘被反复翻动得卷起毛边,像极了磁器口老茶馆里泡透的茶叶。桌角的老鹰茶早已凉透,粗瓷碗底沉着几片舒展的茶叶,映着她眼下淡淡的青黑。
“该给池子换个大渔网了。” 她喃喃自语,伸手从帆布包里掏出崭新的活页本。这本子是商盟文具店老板送的,封面印着 “重庆青年商盟” 的烫金字样,边角还包着耐磨的牛皮纸。这是她特意为企业客户准备的新画像本,取代了之前记录老字号商户的旧笔记本 —— 那本已经写满了磁器口的故事,该给新的战场腾地方了。
台灯的光晕落在旧笔记本上,“老字号老板画像表” 几个字映入眼帘。她随手翻开一页,周叔的名字旁贴着老坛辣椒的标本,标注着 “性格豪爽,吃软不吃硬,聊老坛故事能打开话匣”;刘叔的页面粘着根揉面用的麻绳,写着 “注重传承,对数据敏感,需用销量证明实力”。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录,是她在磁器口蹲点三个月换来的宝贵经验。
吴梦琪深吸一口气,在新活页本上写下 “企业采购客户画像表”。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她想起杨老在老幺茶馆说的话:“养池子不能只养小鱼,得学会撒大网,但网眼大小要根据鱼的尺寸调整。” 当时她还不太明白,直到拿到机床集团的资料,才懂了这比喻里的深意 —— 企业客户和小商户的 “捕捞” 方式,根本不是一回事。
她先画下三维坐标轴:横轴标 “企业规模”,从 “中小企业” 到 “大型国企”;纵轴列 “采购类型”,分为 “日常福利”“节日礼品”“商务伴手礼”;第三维度用不同颜色标注 “决策链长度”,红色代表 “多层审批”,蓝色表示 “采购总监直接决策”。这个框架比老字号的画像复杂得多,却让她想起刘叔炸麻花时的火候控制 —— 不同的产品要用不同的油温,客户画像也得按类型调整维度。
“第一步,定义新维度。” 吴梦琪在第一页写下标题,笔尖悬在纸面犹豫片刻,落下 “预算规模” 四个字。这是企业采购最核心的特征,她用红笔在下面画了波浪线,细分出 “10 万以下”“10-50 万”“50 万以上” 三个区间,在 “机床集团” 对应的格子里打了个星号 —— 年预算 120 万的大客户,值得用最醒目的标记。
接下来是 “采购频率”。她想起机床集团年报里的福利周期,在表格里写下 “季度常规采购 + 节日专项采购”,旁边备注 “春节、端午、中秋为高峰期,需提前 30 天筹备方案”。这和老字号商户 “按需补货” 的模式截然不同,企业采购像钟表一样规律,得提前上好弦才能跟上节奏。
最关键的 “决策关注点” 一栏,吴梦琪停顿了许久。她翻开机床集团的资料汇编,荧光笔在 “员工满意度 92%”“本土企业责任” 等字眼上反复涂抹。最终,她郑重写下:“核心关注员工满意度 + 品牌背书价值”,特意在 “品牌背书” 旁画了个小小的齿轮图案 —— 这是机床集团的 logo 元素,提醒自己时刻紧扣对方的企业诉求。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旧笔记本的某一页上。那是她刚入职时的记录,歪歪扭扭地写着 “怕大客户,不敢打电话”,下面还画了个哭脸表情。吴梦琪忍不住笑出声,指尖抚过那行稚嫩的字迹,想起第一次给陈总打电话时,声音抖得像磁器口的吊脚楼在风中摇晃,没说三句就被挂断。
“那时哪懂什么画像啊。” 她摇摇头,继续完善新画像。在 “沟通禁忌” 栏里,她写下 “避免过度推销”“少用网络热词”“多提‘本土’‘传承’等关键词”。这些都是从失败经验里总结的教训 —— 上次对接某企业采购时,她张口就说 “爆款产品”,对方皱着眉说 “我们要的是品质,不是噱头”。
画到 “决策链分析” 时,吴梦琪起身从书架上取下《重庆国企采购流程》,这本书是她在图书馆泡了三天找到的宝贝。她边翻书边记录:“机床集团采购需经后勤部门初审→工会投票→总经理审批,至少涉及 5 个部门。” 这个发现让她心头一紧,原来大企业的采购不是找对一个人就能成,得像走磁器口的迷宫小巷,摸清每条岔路才能到达终点。
她在表格旁贴了张便利贴,画着简化的决策链图谱,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攻破要点:“后勤部门看成本控制”“工会关注员工反馈”“总经理重视社会影响”。这让她想起帮周叔打通火锅店渠道时的经历,当时也是逐个攻破厨师长、店长、老板三道关,原来小商户的经验换个场景依然适用,只是规模更大、链条更长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