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并非新鲜事物。但在青州刚刚经历震荡重组、百业待兴的背景下提出,却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前瞻性。当我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要将此作为青州未来五到十年的战略方向,并以此为契机申请国家级试点时,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孙耀民市长,他面露难色:“林市长,这个方向固然很好,但……是不是太超前了?我们当务之急是夯实制造业根基,把临港新城的实体产业做起来。搞数字经济,投入巨大,见效慢,而且对我们现有的干部知识结构也是巨大挑战。”
几位常委也纷纷附和,认为此举有些“好高骛远”。
我早已预料到这种反应。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让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精心准备的短片。短片展示了沿海某先进城市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交通,减少拥堵;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安防和应急管理效率;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传统制造业降本增效……
“同志们,这不是空中楼阁。”我关掉短片,环视众人,“这也不是要我们放弃制造业。恰恰相反,数字经济是为我们的制造业,为我们整个城市赋能升级!我们青州传统产业比重高,转型升级压力大。如果能在数字经济上率先布局,就能为我们的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我顿了顿,抛出更具诱惑力的筹码:“而且,一旦能申请到国家级试点,就意味着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都会向青州倾斜!这能帮助我们跳出目前省内兄弟地市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
“国家级试点?”孙耀民眼睛一亮,但随即又犹豫,“竞争肯定非常激烈,我们青州……有把握吗?”
“事在人为。”我语气坚定,“我们有临港新城这块改革试验田,有‘标准地’、‘一站式服务’等制度创新的基础,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可以把临港新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区,打造‘数字特区’!”
我将这个战略与“守正”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数字经济,同样需要‘守正’。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业融合和城市治理提升,而不是追逐虚高的概念。我们稳扎稳打,先从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领域做起,逐步延伸。”
我的阐述,逐渐打消了常委们的疑虑。最终,方案得以原则通过。我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困难在于落地执行。
为了“出奇”,我采取了非常规手段:
1. 组建专业团队: 我没有从现有官僚体系中选人,而是授权新任命的临港新城管委会主任赵劲松,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的数字经济专家和运营人才,组建一个高度专业化、拥有自主权的“数字经济发展局”。
2. 直接对接高端资源: 我亲自带队,不再局限于省里,而是直接前往北京、深圳、杭州等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拜访顶尖的科研机构(如中科院、清华)和行业巨头(如华为、阿里、腾讯),推介青州,寻求合作。我甚至通过沈墨的关系,接触到了一些参与国家顶层设计的智库专家。
3. 场景驱动,小步快跑: 我不追求大而全的方案,而是在青州本地寻找迫切的需求场景。例如,针对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与国内顶尖的智能交通企业合作,率先实施智慧交通信号优化项目;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高的问题,推动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这些务实而高效的动作,很快产生了效果。一家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被青州的务实态度和明确的应用场景所吸引,决定在临港新城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与国家工信部下属某个研究所的合作也取得了进展,对方原则同意将青州列为“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的观测点。
青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悄然布局,开始引起业内的关注。这一次,我们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对手的出招,而是主动选择了一条更具前瞻性的赛道,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他们预设的“捧杀”或“围猎”的战场。
当然,对手绝不会坐视。柳云天所在的投资公司,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相关的论坛和会议上,显然也在密切关注,甚至可能试图进行新一轮的干扰和狙击。
但这一次,我心态更加平稳。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在为自己,为青州,争取未来的主动权。这场博弈,已经从防守反击,逐渐转向了各有攻守的新阶段。
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官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