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邦那份关于“方法革新”的报告,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颗石子,虽然未能立刻掀起滔天巨浪,但涟漪却持续扩散。分局一位主管内部建设和群众工作的副局长,在阅示报告后,特意让秘书打电话到侦查科二队,肯定了李振邦同志“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并鼓励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公安工作与服务生产、联系群众相结合的新路子”。
这虽然不是正式的嘉奖,却是一种难得的认可。周队长在晨会上传达了局领导的指示,看着李振邦,眼神复杂,最终只是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别给咱们二队丢脸!” 话语简短,但其中的期许和压力,李振邦清晰地感受到了。
他明白,这意味着他之前的“不务正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上层的默许甚至鼓励,但同时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在案件侦破和“新路子探索”上都做出成绩,不能偏废。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认可与期望,李振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并没有因为得到了领导的注意就沾沾自喜或好高骛远,反而更加脚踏实地。他深知,任何改变都需要从最具体、最微小的环节入手。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粮食供应。虽然“益民”粮站抢劫案已破,但粮食定量供应下的购粮流程,依然存在诸多不便,排队时间长、偶尔出现差错引发纠纷等问题,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情绪稳定。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也是敌特分子可能利用来制造不满的缝隙。
利用休息时间,李振邦和小陈走访了辖区内几个较大的粮站。他们不像往常办案那样直奔主题,而是像普通购粮市民一样,排在队伍里,仔细观察。
他看到,队伍缓慢移动,主要时间耗费在核对粮证、计算份额、称量粮食、登记台账这几个环节上。粮站工作人员忙碌不堪,口干舌燥,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错;排队市民则容易因等待而焦躁,尤其是一些需要赶着上班或照顾家庭的职工和主妇。
“小陈,你看,”李振邦低声对搭档说,“如果能把核对和计算的环节提前或者优化,是不是能快很多?”
小陈挠挠头:“李哥,这粮证每家每户都不一样,月份、人口、定量都不同,怎么提前?”
李振邦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队伍前面,仔细观察工作人员的操作。他发现,工作人员需要反复翻阅粮证,查看不同年龄、工种对应的定量标准,然后进行心算或珠算,再称粮,最后在粮证和台账上分别记录。整个过程确实繁琐。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他找到粮站的负责人,一位姓吴的中年干部,表明身份后,提出了一个建议:“吴主任,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看能不能帮咱们提高点效率,减少大家排队的时间,也减轻同志们的工作量。”
吴主任正为每天排长队和偶尔出现的差错头疼,听说公安同志有办法,连忙请教。
“吴主任,您看,现在咱们是来一个人,现场核对、计算、称重、记录,所有步骤集中在一起,自然就慢。”李振邦分析道,“能不能把‘计算’这个最耗时的环节,部分地前置呢?”
“前置?怎么前置?”吴主任不解。
“比如,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简单的‘购粮计算卡’?”李振邦拿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铅笔,一边画一边解释,“就是一张硬纸卡片,上面预先印好表格。每月初,由街道或粮站工作人员,根据每家每户粮证上的人口、工种、年龄,提前计算出这个月的总定量,以及每周或每旬的建议购买量,填在卡片上。居民来买粮的时候,只需要出示粮证和这个计算卡,工作人员核对身份和月份后,直接按照卡片上标注的定量称粮、登记,省去了现场计算的时间。这样,一个窗口的办理速度至少能提高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他继续补充:“而且,这个计算卡还可以起到提醒和计划的作用,避免居民集中在一两天购粮,可以引导大家错峰购买,进一步缓解排队压力。卡片成本很低,就是硬纸,可以重复使用几个月。”
吴主任听着,眼睛越来越亮。这个方法听起来并不复杂,却直击痛点!他激动地握住李振邦的手:“李同志!你这个办法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能省多少事啊!”
李振邦谦虚地摆摆手:“这只是个初步想法,具体怎么设计卡片、怎么组织提前计算、怎么和现有的粮证台账衔接,还需要咱们粮站的同志们仔细研究,制定详细的流程。”
“没问题!没问题!我们马上研究!”吴主任干劲十足。
在李振邦的协助下,一种简易的“家庭购粮计算卡”很快被设计出来,并在其中一个粮站进行了试点。果然,推行之后,窗口效率大幅提升,排队时间明显缩短,居民抱怨减少,工作人员也轻松了不少。这个小小的创新,很快被汇报到上级粮食部门,引起了重视,开始考虑在更大范围内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