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已经有了些许灼热感,田里的玉米苗已经长到齐膝高,绿浪翻滚。伊拉药圃里的草药也舒展着叶片,散发着淡淡的药香。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全县“优秀卫生员”的实地考察,在一个平常的上午悄然到来。没有提前大张旗鼓的通知,公社卫生院的院长陪着县卫生局的一位副科长和一位干事,直接来到了红星生产队的卫生所。
当时,伊拉正在给一个割草时划伤手臂的社员清洗伤口、上药包扎。李大夫则在旁边指导一个有点咳嗽的小孩喝草药汤。卫生所里干净整洁,药材摆放有序,小黑板上写着预防夏季腹泻的注意事项。
考察组的到来让伊拉心里咯噔一下,但她很快稳住了心神。她礼貌地向领导问好,然后继续专注地完成手头的包扎工作,动作熟练、轻柔,还轻声安慰着有些紧张的社员:“叔,没事,伤口不深,这几天别沾水就好。”
那位副科长姓赵,是个面容严肃的中年人,他没有打扰伊拉,而是静静地观察着卫生所的环境和伊拉的操作。他看到伊拉处理完伤口,又仔细地在门诊登记本上做好记录,字迹工整清晰。
“伊拉小同志,你好。”赵科长这才开口,声音平稳,“我们来看看你的工作情况。不用紧张,平常怎么样就怎么样。”
接下来的考察细致而全面。赵科长询问了卫生所日常看病的种类、数量,常用药物的来源和储备情况,查看了门诊记录,特别询问了几个疑难病例的处理过程。伊拉对答如流,不仅讲清楚了诊断和用药,还能说出自己的思考和依据,有些地方李大夫做了补充。
赵科长又提出要去伊拉的药圃和提到过的“实验田”看看。伊拉便带着他们去了卫生所后面。那半分地的药圃虽然不大,但草药长势喜人,畦垄整齐,几乎没有杂草。伊拉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种草药的名称、习性和用途。
接着又看了她家的自留地。采用新法种植的玉米明显高出一截,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油绿,与邻地形成鲜明对比。伊拉简单地介绍了选种和育苗的方法。
“这些都是你自己琢磨的?”赵科长看着长势迥异的庄稼,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有的是跟老把式们学的,有的是自己瞎琢磨,试着种一种。”伊拉回答得很实在。
考察组还随机走访了几户社员。社员们对伊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不仅说她医术好,心眼也好,不怕脏不怕累,还提到了“田埂诊所”、“防暑饮”、甚至上次的农技夜课。韩老蔫的老伴更是拉着干部的手,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伊拉怎么开导她家老头子,让老头子重新有了精神头。
整个考察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赵科长一直很严肃,话不多,但观察得非常仔细。
临走时,他看着伊拉,终于露出了一丝极淡的笑意:“伊拉小同志,年纪小,志气大,肯钻研,能吃苦,群众基础也很好。确实不错。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
送走考察组,伊拉和李大夫都松了口气。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算是顺利通过了这次严格的检阅。
【成功通过县级优秀卫生员实地考察,全面工作获得上级肯定,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得到锻炼。奖励积分+80点。】
【宿主当前积分:3088点!】
考察的风波刚刚平息,一个更紧急、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
这天深夜,伊拉一家早已睡下。突然,一阵急促的拍门声和带着哭音的呼喊划破了夜的宁静:“拉拉!李大夫!快开门啊!救命啊!”
伊拉一个激灵坐起来,和王秀娟、伊爱国一起披衣下炕。打开门,只见邻居孙大娘惊慌失措地站在门外,语无伦次:“俺家儿媳妇……要生了!折腾了大半天了……现在……现在没动静了,出血好像也不少……接生婆王奶奶说……说怕是不好了……”
难产?!产后出血?!
伊拉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接生,这完全超出了她目前的知识和实践范围!县里培训时只是简单提过,李大夫虽然是医生,但对妇产科也并不精通,尤其处理难产和急症!
“爱国!快去请李大夫!秀娟,你去烧热水!多多益善!”伊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吩咐,然后对孙大娘说,“大娘,别急,带我过去看看!”
她抓起那个最大的药箱,里面有一些止血的草药粉和纱布,又飞快地塞进去几片可能用上的药(虽然她不确定),跟着孙大娘冲向隔壁。
产房里的情景让人揪心。产妇脸色苍白,虚弱地躺在炕上,身下的褥子已经被血浸湿了一片。接生的王奶奶满头大汗,搓着手,一脸绝望:“没辙了……胎位好像不正,卡住了……再这样下去,大人孩子都保不住啊……”
伊拉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色,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血腥味,胃里一阵翻腾,手脚也有些发软。但她知道,此刻慌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系统!”她在心里疾呼,“扫描产妇情况!有什么办法?需要兑换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