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铁样本的发现,如同在本就炽热的炉火中投入了一块助燃的猛油,让整个营地的精气神都为之沸腾。然而,沸腾之下,是更加严谨和专注的筹备。所有人都明白,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这看似天降的馈赠,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智慧才能接稳。
翌日,天光未亮,周砚便已守在工坊那台已成为营地骄傲的双风箱前。他没有立刻开始处理那几块珍贵的星铁原矿,而是指挥着赵石和李老四,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温熔炼测试。他要先摸清这新风箱配合现有耐火砖炉膛的极限在哪里。
“加炭!用那些最硬实的青冈木炭!”周砚的声音在鼓风机的轰鸣中依然清晰。赵石和李老四奋力推动杠杆,强劲的气流持续注入,炉膛内的火焰从亮白逐渐转向一种近乎透明的、带着微微蓝色的炽热,热浪扭曲了空气,连站在数丈外都能感到皮肤刺痛。
沈槐负责监控炉温,他盯着炉壁上预先留出的观察孔,看着里面几乎融化的景象,声音带着震撼:“这温度……怕是能轻易化开寻常铁石了!”
周砚紧抿着唇,将一块普通的富铁矿投入炉中。那铁石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红、软化、熔融,化作一滩亮白色的铁水,沸腾翻滚,杂质被高温迅速分离、上浮。这效率,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停风!”周砚下令。待炉温稍稍下降,他仔细检查了炉膛内壁的耐火砖,发现虽然承受住了这次极限考验,但表面已然出现了细微的熔融迹象和裂纹。“看来,现有炉子承受这种极限高温不能太久。冶炼星铁,必须更快,更精准。”他得出了结论,这为后续处理那更坚硬的星铁提供了关键数据。
与此同时,沈云疏和林栖则带着沈云墨、石头等几个身手最敏捷、也最可靠的少年,再次悄然离开了营地。他们的目标,是野鹿峡出口外、河流对岸的那条官道,进行更深入、更隐蔽的侦察,并尝试建立第一个前哨观察点。
再次穿越野鹿峡,虽然依旧险峻,但有了明确标记和之前的经验,队伍的行进速度快了许多。抵达出口后,林栖如同融入环境的影子,独自潜行到河边,仔细观察对岸官道的动静,确认安全后,才发出信号。
沈云疏带人跟上,他们选择在林栖之前指出过的、河湾内侧那片茂密的林子边缘建立临时观察点。这里树木高大,灌木丛生,既能遮蔽来自对岸的视线,又能透过枝叶缝隙清晰地观察到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
“云墨,你眼力好,负责记录官道上不同时辰的车马数量、类型,特别注意有没有成群结队、携带武器的人员。”沈云疏低声分配任务,“石头,你带一个人,沿河岸向上游和下游各探查一里,注意有无浅滩可以涉水过河,或者是否有船只迹象。”
“明白,阿姐!”沈云墨压低声音,兴奋中带着责任,立刻找了个绝佳的潜伏位置,拿出炭笔和土纸开始记录。
石头也领命而去,动作轻巧如狸猫。
林栖则如同不知疲倦的幽灵,以观察点为圆心,在周围数百步的范围内细致地巡查,排除任何潜在的危险,并寻找着更适合建立半永久性隐蔽哨所的位置。
一天的潜伏观察,带来了宝贵的信息。沈云墨的记录显示,官道上的车流量不算大,但偶尔能看到一些规模不大的商队,护卫明显比在望南堡外围集市见到的要精悍。更重要的是,在午后,他们观察到一小队约七八人的骑兵,穿着混杂的皮甲,带着兵器,沿着官道向北疾驰而去,方向正是青龙帮控制的地段。
“看他们的马和装备,不像是普通溃兵,更像是……某个势力的巡逻队。”沈云墨根据自己的判断说道。
石头带回的消息是,河流在此段水流湍急,河床情况复杂,没有发现明显的浅滩,也未见到任何船只。这意味着,这条河目前是一道相当可靠的天然屏障。
林栖最终选定了一处距离观察点不远、位于一片岩石裂隙后方的天然石穴作为前哨点。石穴入口被藤蔓遮掩,内部空间不大但干燥,可以容纳两三人轮值守候,储备少量物资。
“这里,可以作为眼睛。”林栖言简意赅地总结。
当天色再次渐晚,侦察小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建立的初步前哨,安全返回了营地。他们将官道见闻、骑兵小队的情况以及前哨位置详细汇报。
“巡逻骑兵……”周砚沉吟道,“看来青龙帮在南边这段官道的控制力也不弱,而且似乎更有组织。这和我们之前在集市上听到的零星消息对得上。”
“有河流阻隔,有前哨预警,只要我们不主动暴露,短期内应该是安全的。”沈云疏分析道,“现在,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利用那星铁上了。”
营地的重心,再次回到了工坊区。这一次,周砚决定进行第一次小规模的星铁冶炼尝试。他不敢动用那几块最大的样本,只选取了最小的一块,约莫鸡蛋大小,又准备了大量普通的富铁矿石作为基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