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夜宴的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天凤国的每一个角落。皇后凤清夜以雷霆手段反击太后一党,并将钦天监正李淳风以“通敌”嫌疑下狱的消息,成了街头巷尾最炙手可热的谈资。民间的舆论在有心人的引导和朴素的慕强心理下,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这位展现过“神迹”的皇后,尤其是楚凌风麾下边军隐隐传来的支持态度,更让凤清夜的声望如日中天。
然而,京城核心权力圈层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如铁。太后萧氏在慈宁宫内摔碎了不知第几只名贵瓷器,她经营多年的言官体系在凤清夜“查通敌”的大义旗下暂时噤声,但暗地里的反扑正在疯狂酝酿。李淳风是三司会审的关键,保住他,或者让他永远闭嘴,成了太后阵营当前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一场关乎国本的风暴,正在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悄然积聚。
卯时初,太极殿。
今日并非大朝会,但殿内依旧聚集了天凤国最核心的权力人物——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几位德高望重的宗室亲王。皇帝依旧“昏迷”,龙椅空悬,御阶之上仅设一座凤椅,太后萧氏端坐其后,珠帘低垂,看不清神色。而御阶之下,首位则坐着皇后凤清夜,她今日穿着一身更为庄重的明黄色凤纹朝服,神色平静,不怒自威。
朝议一开始,便充满了火药味。议题很快便聚焦在如何处置李淳风一案,以及……由谁主导接下来的朝局。
以吏部尚书为首的太后党羽,率先发难:“陛下龙体欠安,国事繁重,岂可久悬?李淳风一案,关系重大,自当由内阁与三司依律审理,然朝政大局,需有德高望重者坐镇统筹。太后娘娘母仪天下,垂帘听政多年,经验丰富,臣等恳请太后娘娘继续主持大局,以安民心!”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不少附和。
显然,太后党想趁皇帝昏迷,先将“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和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中,从而压制凤清夜。
“臣以为不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礼部尚书林文正颤巍巍出列。他属于相对清流中立的一派,“祖宗规制,后宫不得干政。太后娘娘此前垂帘,乃因陛下年幼。如今陛下虽恙,然皇后娘娘乃一国之后,名正言顺,且刚立下不世之功,于国于民皆有威望。由皇后娘娘暂摄朝政,辅以内阁,方合礼法纲常!”
支持凤清夜的官员也纷纷出声,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太极殿内吵嚷得如同市集。
太后在珠帘后始终沉默,但那股冰冷的威压却弥漫开来。
凤清夜静静听着,并未急于开口。她目光扫过争吵的群臣,心中冷笑。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员,在乎的何尝真是礼法国本?无非是站队与利益罢了。她知道,仅凭口舌之争,难以真正压服对手,尤其是一直隐忍不发的太后。她需要更有力的东西,来打破这僵局,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谁才是此刻天凤国真正的主心骨。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场面趋于白热化之际,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沉重而整齐的脚步声!那声音铿锵有力,带着金属的摩擦声,显然是成建制的军队在行进,并且正朝着太极殿而来!
“怎么回事?” “宫城禁地,何人敢擅闯太极殿?” 殿内群臣顿时哗然,争吵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惊疑不定地望向殿门方向。连珠帘后的太后,也微微直起了身子。
守殿的侍卫紧张地握紧了刀柄。
脚步声在殿门外停下,随即,一个洪亮、带着边关风沙磨砺出的粗粝嗓音,穿透厚重的殿门传了进来:
“臣,镇北将军楚凌风,携北境三十六城守将联名万民书,恳请陛下、皇后娘娘圣鉴!”
楚凌风?!他不是应该在边关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京城?还带着万民书和边军将领?
殿门被缓缓推开,一身戎装、风尘仆仆却难掩悍勇之气的楚凌风,大步踏入殿内。他身后,跟着数名同样甲胄在身的边军高级将领,人人脸色肃穆,带着战场特有的杀伐之气。楚凌风手中,高高托着一卷厚厚的、几乎要用托盘才能承住的绢布,那便是所谓的“万民书”!
楚凌风的出现,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引爆了整个太极殿!边军大将无诏擅离防地,已是重罪!更何况是带着军队和万民书直闯朝会重地!这是兵谏?!!
“楚凌风!你好大的胆子!”太后党的官员又惊又怒,厉声呵斥,“无诏入京,擅闯太极殿,你想造反吗?!”
楚凌风根本不理睬他们,目光直接越过众人,落在御阶之下的凤清夜身上,单膝跪地,声音沉雄有力:“皇后娘娘!北境将士与百姓,感念娘娘神威,击退狄戎,保全家园!今闻朝中有奸佞小人,构陷忠良,意图动摇国本,北境军民忧心如焚!此万民书,乃三十六城百姓血泪所书,恳请娘娘以社稷为重,出面监国,肃清君侧,护我天凤!”
他话音落下,身后的将领们也齐刷刷单膝跪地,甲胄碰撞之声铿锵作响,齐声高呼:“恳请皇后娘娘监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