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就在这里说吧。”秦戈走到台阶前,坐下道。
徐守业瞄了秦戈两眼,坐到他身边,才小心地道:“事情还得从朝廷争论皇位说起。”
原来,自沉香寺大捷之后,朝中百官便开始商议皇帝之位由谁来继承。
朝廷基本分为四派:以王太后为首的皇室宗亲以及部分老臣建议立魏兴帝唯一的儿子为帝,这是最符合传统礼仪的一种安排。只是陈浒之子年方三岁,懵懂无知,不适合在此乱局中为帝。
势力最大、呼声最高的,当以首辅胡广、吏部尚书杜子龙、兵部尚书陈翀等朝廷中坚力量为首的“庆王派”,他们力主摄政王陈槐顺理成章登基。这些日子以来,庆亲王已经用行动证明,他是一位心胸宽广、沉稳睿智又颇有威望和远见的合格帝皇。
他们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庆亲王本人。庆亲王以“叔夺侄位,史书留诽”为由,坚拒众人的推举。
朝中青壮年官员则认为选一个庆亲王子嗣中能力出众者继位,但他们在庆亲王世子和幼子之中又有分歧,互相争执不下。
最后一派支持的人最少,但份量最重,庆亲王以及徐牧之等几名封疆大吏极力推荐长公主陈毓上位。反对此提议的人也最多,给出的理由是“数千年中原历史,从未有过女帝”。
庆亲王和徐守业在朝堂中据理力争。徐守业认为,上位者当以德才为重,历来典法中从未有过不许女子为帝的条文。长公主文采斐然、外柔内刚,极有韬略和主见。“开历史之先河,自本朝始。”
庆亲王则告诉众臣,他的子嗣中无人能及得上长公主的德才和眼界。最终还是荆楚总督徐牧之和巴蜀、豫章等地的总督、巡抚上的一道奏折,打动了朝中多数大臣。在奏折中,徐牧之等人说道:“当此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之际,唯有稳定为第一要务。试问除长公主外,谁能平定祸乱、安抚四海?”
众大臣这时才想起陈毓的伴侣正是此次沉香寺大捷的首功之人——秦戈。有了他的全力辅佐,平定祸乱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让其他人继承皇位,谁能保证这个皇帝能长久地当下去?不说其它,秦戈本人就是最大的威胁。
但长公主继位,至少能保持长期的稳定,无人敢觊觎皇位。
“长公主本人并无继位之心,只是时势使然,唯有她能团结朝野,驱除鞑虏。如果将来世间太平后,你们有更好的人选,长公主绝不会恋栈权势,自会禅位让贤。”庆亲王的一番话打消了多数人的疑虑,皇位继承者的争议就这么平息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极少人提及灵武帝的两个亲儿子,目前仍是名义上的皇帝陈浒和长沙郡王陈瑞,连王皇后和宗室都自动忽略了两人。
果如庆亲王所言,陈毓并不想当这女帝。虽然以前徐牧之等人和她提及过此事,可她从不搭话,婉拒之意溢于言表。
在庆亲王数封书信和徐牧之的劝说下,陈毓才勉强点头。不过她有个条件,在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后,她便立即退位。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秦戈能放开拳脚驰骋沙场。
消息未定时,庆亲王和徐牧之没有告诉正在前线鏖战的秦戈。陈毓点头后,徐牧之正想写封信告知秦戈,呦呦的绑架案发。
姬复周和公孙峁的消息十分灵通,在朝廷还在争议皇位一事时,他们便得到了风声。他们认为,一旦魏军将蒙古人赶回草原,那么下一个魏军要对付的,必定就是前朝叛军。
如今姬复周手里有陈浒这个人质,但从魏军以前的反应来看,这个皇帝根本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价值。
打是打不赢的,如何在以后的大战中增添一些砝码?姬复周与公孙峁等人一合计,绑架未来的女帝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陈毓登了基,再想得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有趁她还在长沙府,身旁的护卫还有所欠缺时动手。
于是沙古阿山、丰城正仁、公孙般华、布农舒拉等一众高手悄悄潜入了长沙城。他们带去了一封陈浒的亲笔信,以将来当上亲王为由蛊惑了心中嫉妒欲狂的陈瑞,让他以陈浒的名义邀请陈毓来郡王府一叙。
陈毓不疑有他,在王公公和暗影卫的护卫下来到郡王府。假扮成陈瑞侍卫的沙古阿山等人暴起出手,王公公等人猝不及防,当场就死伤过半。
在王公公和暗影卫的拼死护卫下,陈毓还是逃出了郡王府。激烈的打斗声惊动了城中百姓和守军,望着源源不断过来保护陈毓的军民,沙古阿山等人混入人群,跟踪陈毓来到国公府。
在国公府门口,沙古阿山等人发动了最猛烈的一次攻击。暗影卫全部被当场杀死,王公公也受伤极重。
可国公府的护卫强度之高,出乎了沙古阿山等人的预料。除了秦戈安排的亲卫外,还有徐守业花重金请来的江湖高手,虽然没有宗师级别的,不过小宗师却一抓一大把。
陈毓在府中高手的护卫下安全逃离。李嬷嬷当时带着秦鹿鸣在花园中玩耍,她正要抱着呦呦回房,不想正撞上沙古阿山等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