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的春风刚吹绿护城河两岸,荆州传来的急报已疾驰入宫。紫宸殿内,柴荣正对着江南舆图推演战事,内侍捧着密封的奏报躬身而入:“陛下,西路军副帅韩令坤急报,南平王高保融遣其子高继冲携国书、户籍、舆图,前往荆州献土归顺!”
柴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抬手道:“呈上来。”
国书字迹工整,言辞恳切。高保融在信中直言,南平地处江汉之间,夹在后周与江南诸国之间,久遭战乱之苦,百姓渴望太平。如今后周军威鼎盛,天下一统已成大势,他不愿再让南平百姓陷入战火,愿献全境三州十七县,归入后周版图,只求柴荣能保全南平宗庙,善待境内百姓。
“高保融倒是识时务。”柴荣将国书放在案上,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南平国小力弱,疆域不过千里,兵力不足三万,根本无力与后周抗衡。高保融能主动归顺,既省去了西路军的征伐之劳,也为吴越、南汉等国树立了榜样,正是他“先抚后剿”策略的完美开局。
“传旨韩令坤,”柴荣沉声道,“即刻率部进驻南平都城江陵,接管军政要务,务必秋毫无犯。对高保融及其宗族,厚待有加,不得有丝毫怠慢。同时晓谕南平百姓,凡归顺者,减免本年赋税,照旧安居乐业,后周新政将逐步推行,惠及万民。”
“臣遵旨!”内侍躬身领命,匆匆退下。
柴荣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江陵的位置。南平虽小,却是江汉咽喉,控制着长江中游的航运要道。拿下南平,西路军便可顺江而下,与东路军形成呼应,南汉的北部门户也将彻底洞开。他心中暗忖,高保融的归顺,不仅是江南统一的第一步,更是打通南北水运、保障军需供应的关键。
此时,荆州城外的西路军大营中,高继冲正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候召见。他年方弱冠,面容清秀,身着南平王爵礼服,手中紧紧攥着父亲交给的舆图,手心早已沁出冷汗。虽知后周许诺优待,但毕竟是献土归降,前途未卜,由不得他不紧张。
“高公子,我家主帅有请。”韩令坤的亲兵走入营帐,语气恭敬却不失威严。
高继冲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衣冠,跟随亲兵走出营帐。大营之中,后周将士列队而立,铠甲鲜明,气势如虹,让他愈发感受到后周的强盛。韩令坤身披黑色铠甲,端坐于中军帐前的帅椅上,见高继冲走来,起身相迎:“高公子一路辛苦,令尊深明大义,献土归降,实乃南平百姓之福。”
“韩将军谬赞。”高继冲躬身行礼,“家父常言,天下一统乃民心所向,我南平愿顺天应人,归入大周版图,只求将军能信守承诺,善待境内百姓。”
“公子放心。”韩令坤朗声道,“大周皇帝圣明,早已下旨,保全南平宗庙,善待宗族百姓,减免本年赋税。我这就率部随公子前往江陵,接管军政,绝不惊扰百姓分毫。”
说罢,韩令坤下令拔营,西路军三万将士井然有序地跟随高继冲向江陵进发。沿途州县的南平官员见后周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纷纷打开城门迎接,无人敢有反抗之意。百姓们站在道路两旁,起初面带惶恐,见后周军不仅不抢不掠,反而对老者孩童多加体恤,渐渐放下心来,甚至有人自发端出茶水粮食,犒劳大军。
江陵城内,高保融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城外等候。见韩令坤率部到来,他快步上前,躬身行礼:“南平王高保融,恭迎大周王师!”
韩令坤翻身下马,扶起高保融:“高王不必多礼,陛下念你深明大义,特赐你汴梁府邸一处,晋封‘南平公’,世袭罔替。即日起,你可携宗族迁往汴梁,安享富贵。”
高保融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谢恩:“谢陛下隆恩!臣愿即刻移交军政大权,迁往汴梁,为大周效力。”
接管江陵的仪式简洁而庄重。韩令坤命人张贴柴荣的诏书,晓谕全城百姓,随后派兵接管城门、粮仓、军械库,任命后周官员协助南平旧臣处理政务。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丝毫混乱,江陵城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消息传回汴梁,柴荣龙颜大悦,下旨嘉奖韩令坤,并传令六部,即刻筹备南平新政事宜。户部调拨粮草种子,工部选派工匠,礼部拟定官学章程,准备在南平推广后周的制度与文化。
“陛下,南平归顺的消息已传遍江南,吴越、南汉皆有使者暗中打探消息。”范质躬身奏道,“钱俶想必已收到消息,此时正是劝降的最佳时机。”
柴荣点点头:“传旨赵匡胤,让他即刻派人前往杭州,告知钱俶南平归顺之事,重申朕的许诺。若钱俶仍犹豫不决,便让他看看南平的现状,百姓安居乐业,宗族富贵无忧,这便是归顺后的下场。”
“臣遵旨。”范质领命退下。
柴荣走到窗前,望着宫外明媚的春光,心中思绪万千。南平的顺利归顺,让江南统一的步伐加快了许多,但南汉刘鋹仍在顽抗,清源军留从效心怀异心,吴越钱俶尚未最终决断,江南的局势依旧暗藏变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