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灵觉绘“格” 金石新篇 (祁县白府 实验室)
陈念玄趴在桌上,小脸紧绷,用最细的毛笔,在李守拙铺开的宣纸上,一点点勾勒着他从那块最小“海魈”碎片中“感觉”到的微观结构。他画得极其缓慢而专注,线条歪歪扭扭,却隐约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层层嵌套的蜂窝状或神经网络般的图案。
“这里……‘墙壁’很厚,很滑……这里,好像有个‘小门’,但是关着的……这里,‘格子’特别小,挤在一起……”他一边画,一边断断续续地描述着。
李守拙在一旁看得心惊动魄。这绝非孩童的胡乱涂鸦,其展现出的结构复杂性、规律性,远超当前任何已知的矿物晶体结构!这很可能就是“海魈”能量核心的微观奥秘!
“念玄,你感觉……这些‘小门’,如何才能打开?”李守拙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念玄放下笔,苦恼地摇摇头:“不知道……感觉……需要一种很特别的‘钥匙’……不是力气大就行,要……要刚好能‘插’进去,还能‘转’一下……”他比划着,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
李守拙深吸一口气,强压激动:“无妨,无妨!能窥得此门径,已是天大的突破!”他立刻意识到,之前用废弃矿石残余能量激发碎片,或许就是某种误打误撞、极其低效的“钥匙”。若能根据这“网格结构”,反向推导出真正有效的“能量钥匙”(特定频率、特定性质的激发能量),或许不仅能安全利用碎片能量,甚至能针对性破坏“海魈”的能量设备!
“立刻调整研究方向!”李守拙对一旁墨家弟子吩咐,“暂停大规模自然能量试验,集中精力,根据念玄所绘结构图,推演可能与之共振的能量频率和属性组合!所有试验,必须在最严格的隔离防护下进行!”
一条通往“海魈”技术核心的险峻小径,在陈念玄这双小手的摸索下,显露出了最初的轮廓。
第二幕 盘龙新垒 浴火重生 (盘龙垒 重建工地)
盘龙垒经历之前战火,部分损毁,但在陈清河的主持和白家资源的支持下,重建工程进展迅速。如今的盘龙垒,并非简单复原,而是依据新的防御理念进行了强化。
城墙更加厚实,关键部位甚至嵌入了来自祁县的、经过初步处理的“温魄石”和“沉海石”碎料,以增强对能量冲击的抗性。堡垒内部,利用山势开凿了更深、更隐蔽的避难所和仓库。陈玄礼生前设计的机关暗道也被一一修复并改进。
陈清河站在新筑的了望台上,俯瞰着忙碌的工地和远处苍茫的山峦。父亲虽已逝去,但他守护家园、抗击外虏的意志,已融入这砖石之中。
“表哥,”权世勋(幼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是在祝剑生和精锐护卫的护送下,秘密前来视察的,“盘龙垒重建,辛苦你了。”
陈清河转身,脸上带着风霜,却目光坚定:“分内之事。盘龙垒不仅是陈家的根,如今更是白家重要的后方支柱。此地易守难攻,药材资源丰富,正好可以作为金石研究的分基地和伤病员的疗养所。我已按照你的要求,开辟了新的地下实验室,部分敏感研究和物资,可以逐步转移过来。”
权世勋(幼子)点点头,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如此甚好。祁县目标太大,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另外,与八路军的物资中转,也可借此地进行,更为隐蔽安全。”
他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坚实堡垒,心中稍安。盘龙垒的重生,意味着白家拥有了一个更加稳固的战略纵深。
第三幕 联合演训 铁血淬火 (祁县外 秘密山谷)
在白家与八路军达成合作协议后,首批由双方精锐组成的“联合战术小队”开始了秘密演训。白家方面以“惊鸿”队员为骨干,八路军则派出了经验丰富的敌后武工队骨干。
训练内容远超常规:包括识别和应对“海魈”可能使用的能量武器特征、使用和防护简易金石干扰装置、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通讯与作战协同、以及针对那种生物机械混合体的弱点攻击战术。
祝剑生与八路军的教官“老炮”共同负责指挥。起初,双方因作战风格迥异难免有些摩擦。八路军擅长游击、渗透,讲究灵活机动;“惊鸿”则更注重精准突击、小队配合和装备优势。
但在一次次模拟对抗和战术推演中,双方逐渐摸清了彼此的脾性和特长。八路军的土办法和丰富经验,往往能弥补“惊鸿”在极端环境下的不足;而“惊鸿”带来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则大大提升了小队的侦察、反侦察和突击能力。
这一日,进行的是夜间渗透与反渗透对抗。山谷中漆黑一片,只有偶尔响起的、模拟“海魈”探测器的微弱蜂鸣。联合小队成员利用夜视装备(白家通过特殊渠道搞到的少量珍品)、金石预警符石以及八路军的潜行技巧,悄无声息地摸向“敌方”据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