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像是礼貌性的恭维,又仿佛带着一种看透不说透的深意。
他们肯定看到了那转瞬即逝的蓝光,也肯定截屏分析了那本唢呐教程上的“笔记”。就是不知道,他们能从那堆看似鬼画符的加密参数里,解读出多少东西了。
林墨笑了笑,没有回复,随手将短信删除。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挺好。
他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脑海中的那份知识宝库上。虽然系统已经将知识直接植入,但要将它们转化为现实世界可用的、具体的图纸、公式、工艺文件,还需要他主动去“提取”和“翻译”。这是一个需要集中精神和消耗脑力的过程。
他坐到电脑前,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尝试将脑海中关于磁场位形的那部分知识勾勒出来。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时而流畅,时而停顿,仿佛在努力回忆和组织着什么。屏幕上逐渐出现一些极其复杂、违背常规电磁学直觉的线圈设计图和数学表达式。
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时不时还“写错”几个参数,然后又“懊恼”地修正过来,嘴里还不停地嘀咕:“这玩意儿…好像是这样?不对不对…频率耦合因子应该是…妈的,记不清了…”
整个过程,完美演绎了一个偶然窥见天机、却学识有限、只能凭借模糊记忆和本能试图复现的幸运儿形象。
他知道,这台电脑的每一次按键,很可能都处于实时监控之下。他写的每一个字符,每一个“错误”的修正,都会被另一端的人仔细记录、分析。
他就是要让他们看到这个过程——一个艰难、不完美、却蕴含着惊人价值的“回忆”和“摸索”过程。
这比直接丢出一份完美无缺的技术文档,更具有可信度,也更符合他“幸运沙雕”的人设。
写了大半个小时后,他像是精力耗尽了一样,猛地向后一靠,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声抱怨:“艹!太难了!根本记不全啊!这玩意儿谁搞得懂!算了算了,睡觉睡觉!明天再说!”
他“烦躁”地保存了那个只写了一半、还充满“错误”的文档,然后重重合上了笔记本电脑。
表演,到此为止。
他相信,“直播间办公室”的那些专家们,此刻一定对着他那份“漏洞百出”却又“灵光乍现”的半成品草图,抓耳挠腮,既兴奋得如同发现新大陆,又纠结得想要穿过屏幕来掐死他这个“暴殄天物”的学渣。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林墨心满意足地爬上床,这一次,是真正地、放松地陷入了沉睡。嘴唇还在隐隐作痛,但梦里,似乎有蓝色的星辰在闪耀。
——
与此同时,“直播间办公室”地下基地。
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
巨大的主屏幕上,分成了数个区域:左边是林墨直播录像的逐帧分析,重点反复播放那蓝光闪现的不足一秒的画面;右边是那本唢呐教程页面的高清扫描图,专家们正在全力破译页边空白处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记;中间则是刚刚接收到的、来自林墨电脑的实时输入记录——那份关于奇异磁场位形的半成品草图。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在各自领域都是泰斗级的专家教授们,此刻却像是看到了最心爱玩具的孩子,激动、困惑、争吵得面红耳赤。
“看这光谱分析!虽然微弱,但峰值特征和理论预言的氘氚聚变反应产物完全吻合!还有那瞬间的中子辐射特征(由远处另一个秘密监测站捕捉到)!这不是化学发光!不是LED!就是聚变!微观尺度的、受控的、 albeit 极其短暂和微弱的聚变反应!”一位核物理权威拍着桌子,声音都在发颤。
“可是声波激发?!这完全违背了现有物理认知!声波的能量密度根本不足以…”另一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反驳,但眼神死死盯着那音频频谱图和林墨吹奏的画面,试图找出任何一丝可能性。
“重点不是声波!”一位磁流体动力学专家指着林墨刚刚“写”出的那份残缺图纸,激动得眼镜都快掉了,“是这种磁场构型!你们看!这完全跳出了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的框架!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如果计算没错…它的β值(等离子体压力与磁压之比)可能高得惊人!这意味着约束效率的极大提升!”
“还有他吹奏的那几个特定频率!”声学专家插话,“和笔记上加密的参数对应上了!它们似乎不是直接用于激发,而是用于…调节?或者共振?与模型内部那个‘燃料’…天哪,他那个燃料到底是什么东西?!”
“还有那笔记上的能量映射函数…天书!完全是天书!但里面蕴含的数学美感…令人窒息!”一位数学家喃喃自语。
争吵、分析、计算、验证…整个办公室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试图消化这远超乎想象的信息轰炸。
赵青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专家们的争论,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表情,但微微闪烁的目光暴露了他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