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一直在分析它的声波,但刚刚尝试分离了其可能携带的极低频电磁成分…”技术员的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就在主播按下开关,装置运行到中后段,尤其是那些小球出现协同运动、光路产生干涉条纹的时候…这段电磁信号的调制方式…”
他放大了频谱图的一段:“这…这非常像是一种极其原始、但结构清晰的二进制编码脉冲!虽然载体和方式匪夷所思,但其脉冲间隔和组合规律…编码的内容似乎是…”
技术员在键盘上敲了几下,一段简单的解码程序运行起来。
几秒钟后,一行清晰的数字和字母跳了出来:
紧接着,又是一段不同的脉冲被分离和解码:
最后,在直播结束前几秒,最微弱的一段脉冲被捕捉到,解码结果简单到令人窒息:
整个办公室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死死盯着那屏幕上的解码结果。
“1+1=?” “2”
那个主播幼稚提问的答案。 它没有用数字显示,没有用灯光表示,更没有语音播报。 它竟然是用一种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背景电磁噪音中的、极其古老的ASCII编码方式,悄无声息地“回答”了!
它真的进行了计算!用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操控着宏观的积木、齿轮、弹珠和激光,完成了这个最简单的二进制运算,并将结果以这种隐藏极深的方式输出了!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老院士扶了扶眼镜,声音发颤,“用这种宏观的、混乱的机械结构…实现量子逻辑门操作?还能输出结果?虽然只是1+1…”
“不是纯粹的量子计算,”量子组首席喃喃道,“更像是一种…启发式模拟?他用这种物理装置,宏观地演示并实现了某种量子计算的底层逻辑?甚至包括了信息的输入(光敏电阻感应纸条)和输出(这段电磁编码)?”
“这才是他真正想展示的?!”另一个专家惊呼,“那些‘失误’暴露的结构是硬件基础,而这隐藏的输出信号…是软件和灵魂?!他是在告诉我们,这条路走得通?!”
“快!分析那段电磁脉冲的产生源头!是哪个元件?哪个结构?是激光干涉引发的?还是齿轮振动?或者是那些小球碰撞管道产生的?”赵青立刻下令,声音因激动而高亢。
整个办公室再次陷入疯狂的工作状态。这个发现太惊人了,它意味着林墨的这次“手工课”,其技术含量和暗示的未来方向,远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还要深远!
而始作俑者林墨,此刻正对着系统仓库里新到货的【量子比特动态稳定架构-进阶应用篇】和【环境噪声自适应抵消算法】的知识流发呆。
信息量庞大得让他脑仁疼,但理解了其中精妙之处后,又忍不住拍案叫绝。 “用环境噪声本身的特性来反向抵消它对量子比特的干扰?这思路…简直是耍流氓啊!不过我喜欢!”他揉着太阳穴,消化着这些远超时代的知识,“怪不得系统评价S+,这次‘失误’艺术确实发挥到极致了。”
他看了看时间,已是凌晨。刚想倒头睡下,手机却突然震动起来,是一个陌生号码,但前缀显示来自某个特殊部门。
林墨叹了口气,熟练地接起电话,语气瞬间切换成刚被吵醒的、带着点茫然和慌张的状态:“喂…哪位啊?这么晚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而客气的声音:“林墨先生吗?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们是国家安全局网络技术安全中心的,关于您今晚的直播内容,有一些技术细节想向您请教一下,不知您明天上午是否有空…”
林墨心里门清,这是“直播间办公室”又来找他“对剧本”了。
他立刻用更加紧张和无辜的语气回应:“啊?安、安全局?我…我就是做个手工啊?没传播什么不好的东西吧?那个积木就是网上买的普通玩具,可能…可能质量比较好?灯光效果比较炫?我真没干什么啊…”
对方沉默了几秒,似乎是在忍住笑意,声音依旧平稳:“林先生您别紧张,只是一次常规的问询,主要是您直播中使用的某些元件看起来比较特殊,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来源,确保没有涉及敏感技术泄露。您放心,我们完全认可您作为整活主播的娱乐行为。”
“哦哦哦,来源啊,都是网购的,链接我都可以发给你们!”林墨继续装傻,“敏感技术?不可能不可能!我就是瞎玩的,拼着拼着自己就动起来了,我也吓一跳呢!估计是里面电池接错了啥的…运气,纯属运气!”
“好的,我们了解了。感谢您的配合,明天上午十点,我们会派车去接您,麻烦您了。”对方客气地挂了电话。
林墨放下手机,撇撇嘴:“每次都是这套说辞,也不嫌累。不过配合演出嘛,咱是专业的。”
他打了个哈欠,倒头就睡,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一个任务了。
“厨具…调味品…常温超导悬浮?还要悬浮500克?”他在梦里都在吐槽,“系统,你下一步是不是打算让我用洗衣液吹泡泡吹出个曲率引擎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