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的味道依旧朴实无华,但林墨的心情却因为脑海里那套【非晶态金属快速成型工艺】而有些澎湃。这玩意要是真能大规模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可是颠覆性的。他甚至开始脑补自家楼下那家五金店会不会一夜之间转型成高端非晶金属零部件代工厂。
“系统,商量个事儿,”他舔掉最后一口汤,“下次奖励能不能直接发个成品?比如一套用非晶金属做的厨具七件套?我也好切身感受一下科技的魅力。”
【叮!本系统旨在提升宿主所在文明的整体科技水平,而非提供个人生活便利。请宿主端正态度,专注于完成整活任务,获取更高级别的黑科技奖励。】
“啧,没劲。”林墨把泡面桶扔进垃圾桶,“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他收拾完桌子,目光落在墙角那堆还没开封的直播设备包装箱上。上次“高空伪卫星”和“厨房炼金”两次直播,虽然效果爆炸,但也引来了有关部门的频繁“拜访”,让他觉得有点心累。他决定暂时休整一下,研究研究新到手的技术,顺便等等看外面的风浪能不能平复一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低估了自己那两次直播,尤其是最后一次“失败”的非晶金属实验,在特定圈子里引发的持续地震。
虽然那本写有关键公式的笔记本被“质监”人员“依法收缴”了,但直播录像是公开的。尤其是最后那本子掉在地上,高清摄像头给予的几秒特写,早已被无数人截图、放大、分析、传播。
最初,只是在一些材料科学爱好者和高校学生的论坛、聊天群里流传。
“兄弟们,谁能解读一下主播最后写的这几个公式?好像很牛逼的样子!” “好像是描述超临界状态下传热传质和相变的…但这参数设置太诡异了…” “还有那个介质配比,无糖可乐?真的假的?” “我试着用他的参数模拟了一下…卧槽!这冷却曲线!理论上真的可以实现局部瞬时超高速冷却!” “难道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主播什么来头?”
这些讨论还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直到一些国内大型冶金企业、材料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或者被朋友@,或者自己无意中看到了录播和截图。
某国内顶尖特种钢铁集团,中央研究院,深夜。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戴着老花镜,盯着电脑屏幕上那张被放大、略微有些模糊的截图,手指微微颤抖。旁边站着他的几个得意门生,也是集团的技术骨干。
“老师,这…这可能吗?用高压锅和可乐…这配方和参数…”一个中年工程师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
老院士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匪夷所思…但数学不会骗人。这个描述气体析出与吸热速率关系的微分方程,其边界条件的设置…精妙绝伦!还有这个压力骤降模型,完全跳出了我们现有的思维框架!”
他猛地一拍桌子:“快!立刻组织一个小组,就用这个思路,不!就严格按照这个截图上的参数思路,设计模拟实验!不要管它听起来多离谱!立刻去!”
“可是老师,这来源…”
“来源不重要!思路和数学逻辑才重要!万一…万一是真的呢?!”老院士眼睛都在放光,“我们搞了十几年的非晶态金属产业化,卡就卡在冷却速率和成本上!这个思路如果可行,哪怕只能实现十分之一的效果,都是革命性的!”
类似的情景,同时在几家国内重要的金属材料研究和生产机构上演。起初是怀疑和荒谬感,但经过顶尖专家团队的初步验算和分析后,全都变成了惊骇和急迫。
那张看似潦草、写在一个“整活主播”实验本上的草图和数据,仿佛是一把钥匙,恰好插在了困扰他们多年的技术锁孔上,严丝合缝!
于是,一场无声的行动悄然开始。
几家巨头企业的研发部门,不约而同地调整了近期的一些研究计划。原本几个关于传统非晶制备技术改进的项目被暂时降低优先级,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实验资源被悄悄倾斜到一个全新的、代号各异但核心思路都源自那张截图的方向上。
【“蒲公英计划”(某钢铁集团)】:基于新型超临界流体辅助瞬时冷却技术的非晶合金薄带制备预研。 【“闪电项目”(某材料研究院)】:高压环境下气液相变超急速冷却模拟与非晶形成机理研究。 【“浪潮行动”(某高校重点实验室)】:低成本介质用于非晶态金属快速成型的可行性验证与参数优化。
这些项目的立项报告里,自然不会出现“高压锅”、“可乐”、“主播”这样的字眼,但其理论模型的核心,却深深烙印着林墨那场直播的痕迹。
这一切的发生,静水流深,普通网民毫无察觉。他们还在津津乐道林墨的“翻车”和“凡尔赛”,玩着“厨房杀手”、“民间科学家”的梗。
但一直紧密监控相关领域的“直播间办公室”,却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些行业巨头研发方向的微妙转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