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某跨国化工巨头旗下的尖端材料实验室灯火通明,气氛却不像往常那般沉着冷静,反而透着一股被deadline追赶的焦灼。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博士拿着刚刚由总部转来的、标注着“最高优先级”和“绝密”的分析报告,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报告标题赫然写着:《基于公开情报源“Lin Mo Stream”的电致变色材料快速验证方案》。
“先生们,女士们,”查尔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总部对我们寄予厚望。这份情报……据信来源极其可靠,指向一种可能颠覆柔性显示和自适应伪装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我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验证其可行性,并尽快拿出初步样品!”
台下,一群顶尖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看着投影屏上展示的、经过情报部门“增强”和“解读”后的林墨直播截图——那写满了公式和参数的白板,以及那张被重点圈出的、“意外”混合了石墨粉和“神秘纳米颗粒”的浑浊溶液照片,脸上表情各异。有兴奋,有怀疑,更多的是巨大的压力。
“主任,”一位资深研究员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开口,“请恕我直言,这些参数……尤其是‘催化添加剂’的浓度(X-237号化合物),高得非同寻常,远远超出了安全阈值。还有这个驱动电压范围,以及后期的高温惰性气体退火工艺……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未经充分验证的实验室极端条件下的方案,距离工业化应用非常遥远,甚至……存在显着风险。”
“风险?”查尔斯打断他,语气强硬,“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我们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华夏那边,根据情报显示,他们已经据此调整了研发方向!我们每犹豫一分钟,就可能落后一年!总部的要求很明确:快速验证!不要用常规的思维来束缚自己!这或许正是对方技术领先的关键——敢于突破常识!”
他挥舞着报告:“看到没有?他甚至‘贴心’地指出了因为意外加入石墨粉而需要调整的技术细节!这更增加了情报的真实性!他认为我们无法复制,我们偏要证明给他看!立刻按照方案A执行!所有资源优先配给这个项目!”
在巨大的业绩压力和“领先科技”的诱惑下,理性的质疑声被压了下去。实验室像一台被强行超频的机器,疯狂运转起来。
昂贵的X-237催化剂被大量申领,其价格堪比等重量的黄金。高精度石墨粉按照林墨给出的“最优粒径分布”进行紧急采购和分选——这个过程本身就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功率的脉冲电源系统被调试到报告指定的、远高于常规工作范围的电压区间。那台平时很少启用、耗能巨大的惰性气体保护高温退火炉也开始预热,发出低沉的轰鸣。
实验按计划进行。首先是在超净环境下制备基础电解质凝胶(这一步还算正常)。然后,关键一步:添加超高浓度的X-237催化剂。操作员的手有些抖,看着那昂贵的粉末倒入烧杯,混合瞬间产生的剧烈放热反应让溶液温度瞬间飙升,警报器吱哇乱叫,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稳住!继续!按照方案!”查尔斯在监控室里对着麦克风低吼。
接着,是加入那严格按照“林墨最优粒径”分选出的石墨粉。黑色的粉末融入粘稠的溶液中,使其变得如同沥青般漆黑浑浊。
“电极制备!连接电源!准备进行初步电化学测试!”项目组长的声音透过防护面罩传来,显得有些沉闷。
他们将这团看起来就不太妙的混合物涂覆在基板上,连接上被设置为高电压模式的电源。所有人都退到了安全线后,透过厚厚的防爆玻璃观察。
“开始施加电压!缓慢提升!”
电压表读数开始爬升。初始阶段,混合物似乎确实产生了一些颜色变化,虽然黯淡且极不均匀。
“看!有效果!”有人低声惊呼。
查尔斯脸上露出一丝喜色。然而,这喜色并未持续多久。
随着电压持续升高,逐渐逼近林墨“公式”中计算出的那个“最优工作区间”,异常开始出现。
那团黑色混合物表面开始出现细密的气泡,并且发出轻微的“滋滋”声,像是在酝酿着什么。
“不对劲……这析气反应太剧烈了……” “电压是不是太高了?界面阻抗看起来异常!” “温度!内部温度在急剧升高!”
监控传感器上的数据开始疯狂跳动,警报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尖锐刺耳。
“立刻降低电压!终止实验!”那位之前提出质疑的老研究员大声喊道。
但已经晚了。
就在操作员手忙脚乱地要去切断电源的那一刻——
“嘭!!!!”
一声沉闷却极具冲击力的巨响从实验舱内传来!
厚厚的防爆玻璃剧烈震动,上面瞬间布满了白色的裂纹!
内部,那团被寄予厚望的“电致变色材料”并没有像林墨直播里那样稳定地变色,而是在超高浓度催化剂的剧烈副反应、石墨粉在高电场下的局部电弧效应以及整体热失控的共同作用下,猛地发生了爆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