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把经过“土法改造”的抽象派扫帚,以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技术闪光点,如同滴入水面的一滴特殊墨水,其扩散的波纹终于触及到了某些潜伏在深水下的生物。
境外,某情报机构亚洲分局。
分析师将一份更新后的评估报告放在了行动主管“秃鹫”的桌上。报告首页赫然是林墨直播间的截图,以及“智洁科技”、“美家集团”乃至几家军工关联企业近期的股价异动曲线对比图。
“长官,目标‘LM’的威胁等级需要重新评估。”分析师语气严肃,“虽然其直播内容依旧充满噪音和伪装,但结合资本市场和我们监测到的零星技术情报(指‘昆仑’集团测试数据异常稳定),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他的‘整活’行为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掩护。他的背后,极有可能存在一个技术团队,甚至与中国的某些前沿项目有关。他是在进行低成本技术方案的极端环境测试和概念扩散。”
“秃鹫”是一个面容冷峻的中年男人,他手指敲着桌面:“也就是说,这个跳梁小丑一样的网红,很可能是一个我们尚未察觉的技术泄露渠道?甚至可能是某种战略欺骗的环节?”
“可能性极高,长官。他的直播,像是一个筛子,将真正的技术碎片混合在大量的沙砾中,精准地筛向他的目标受众——中国的民用和军用研发体系。而我们,却很难从中有效分离出有价值的部分。”
“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分析和远程复现了。”“秃鹫”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我们需要靠近他,评估他,如果可能…控制他,或者至少弄清楚他背后的力量。派‘鼹鼠’小组去一趟,近距离观察,尝试接触。指令:谨慎评估,非必要不暴露,优先获取其技术来源和传递机制的情报。”
“是,长官!”
“‘热心网友’们最近很活跃啊。”陈老看着屏幕上汇总的弹幕和评论区数据,笑着对李教授说。
自从林墨的直播影响力扩散,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看似“硬核”的改造后,直播间里除了看乐子的普通观众和玩梗的乐子人,确实多了一些“特别”的观众。
他们的发言往往带着一种试探性的技术探讨味道:
“主播这个滤波电容的取值很有意思,是根据什么经验公式算的吗?”
“热熔胶的导热系数和固化应力考虑过对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吗?”
“博主有没有考虑过用更廉价的MEMS阵列替代单个陀螺仪?”
“下次直播能多展示一下您那个笔记本里的电路图吗?想学习一下。”
这些发言混杂在大量的“哈哈哈”和“牛逼”中,并不起眼,但“直播间办公室”的AI分析系统早已将它们标记出来,并进行溯源分析。其中大部分,最终都指向了国内各大研究所、企业研发部门那些按捺不住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工程师们——他们是真正来“淘金”的。
但还有一小部分,其IP经过多层跳转和伪装,最终指向了境外。提问的角度也更加刁钻,试图旁敲侧击地探听核心思路而非具体实现。
“看来,有小鱼闻到味儿了。”李教授扶了扶眼镜,“林墨同志这‘精准投喂’,香味飘得有点远啊。”
陈老点点头:“意料之中。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搞出这么大动静,境外势力要是还无动于衷,那才是怪事。通知安全部门的同志,启动‘捕蝇草’预案,提高对林墨同志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等级。同时,加强对这些异常账号的监控和分析。”
就在这时,一条新的加密情报被送了进来。情报显示,一个已知与境外情报机构有关联的、代号“鼹鼠”的小组,其成员近期有活动迹象,目的地疑似指向林墨所在的深海市。
“来了。”陈老眼神一凝,“动作不慢。告诉前线,苍蝇拍可以准备好了。记住原则:确保林墨同志绝对安全,干扰对方判断,引导至错误方向,必要时可进行反向情报输送。”
“是!”
林墨对即将到来的风波毫无察觉。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如何用“电饭煲+摄像头”完成三维扫描这个离谱任务中。
他对着那个旧摄像头和圆滚滚的电饭煲内胆发愁:“这玩意儿…扫描个球啊?等等,球?”
他忽然灵光一闪,拿起电饭煲内胆:“这内胆不就是个近似球面吗?球面…光学畸变…标定…”
他脸上露出了熟悉的、带着点腹黑的笑容:“有搞头!”
他立刻开始动手,将旧摄像头拆开,取出里面的CMOS感光元件和镜头组,又找来一些透镜、小电机、激光笔头等等零碎。他的工作台再次变成了废品回收站。
几天后,林墨再次开播。标题一如既往的沙雕——《挑战用电饭煲给手办老婆拍3D写真!失败预警!》
观众们蜂拥而至,期待着他新一轮的作死。
“来了来了!主播终于对电饭煲下手了!”
“是我理解的那个电饭煲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