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堪称恐怖。在国家意志和顶尖智囊的全力推动下,林墨直播中那句关于“神奇沙子”和“电池杀菌”的随口一提,被迅速分解成无数个具体的研究课题。
材料学家们一头扎进了改性沸石和工业废渣的微观世界,试图破解那份【高效低成本复合吸附材料配方】的奥秘;电化学专家则围绕着“低压高效电解”这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绞尽脑汁,试图从林墨轻描淡写的描述中反推出【微型低压高效电解杀菌模块】的设计逻辑。
进展是有的,但瓶颈也同样明显。尤其是那份吸附材料配方,其中涉及的某种关键“改性剂”的合成路径极其精妙,以现有常规技术模拟,要么成本居高不下,要么效果大打折扣。项目组的气氛在初步兴奋后,逐渐变得有些焦灼。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更具体的线索。
而这一切的源头——林墨,似乎完全感受不到这种焦灼。他正为下一个系统任务感到既兴奋又头疼。
【新任务发布:直播展示“塑料瓶的百种死法”之终极回收利用——将废弃PET塑料瓶转化为“高性能过滤材料”。任务要求:过程需看似简陋、沙雕,充满节目效果。奖励:【分子级自组装纳米纤维制备技术(环境友好型)】。】
“将塑料瓶变成过滤材料?”林墨摸着下巴,看着角落里堆积如山的空饮料瓶,“这玩意儿除了熔了重铸,还能干嘛?系统你这脑洞是越来越清奇了。”
吐槽归吐槽,奖励是真香。【分子级自组装纳米纤维】,光听名字就高大上,绝对是比上次那个纳米滤膜更黑科技的存在。他琢磨着,这次得怎么“整活”,才能既完成任务,又把技术“上交”出去。
“办公室”那边,陈老和李教授也收到了林墨的新直播预告。标题一如既往的接地气:《环保大使(自封)上线!挑战把垃圾瓶瓶变成净水神器!失败率99.9%!》
“又是和水处理相关?”李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词,“这次是塑料瓶……PET材料……他想做什么?”
陈老沉吟道:“上次是滤料,这次是滤材本身?看来他背后那个‘团队’,或者说他获得的‘灵感’,正在系统性地指向低成本水处理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通知‘清源’项目组,重点关注这次直播,尤其是任何与材料改性、结构重塑相关的细节。”
直播日,林墨的工作台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堆满各种颜色废弃塑料瓶的角落,以及一些看起来更加“危险”的工具:小型丁烷喷枪、一个旧电饭煲内胆(再次登场)、几瓶不明液体、还有一套简陋的、用PVC管和铁丝自制的“拉丝装置”。
“兄弟们!欢迎来到‘墨哥环保小课堂’!”林墨抄起一个绿色塑料瓶,表情严肃,“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点瓶成金!啊不,点瓶成滤材!把这些污染环境的玩意儿,变成能净化水的好东西!”
弹幕立刻活跃起来。
“主播终于要对塑料瓶下手了!”
“PET能做滤材?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电饭煲内胆:怎么老是我?”
“看到喷枪我就知道今天不简单!”
“赌五毛,主播会把瓶子熔成一坨不可名状的物体。”
林墨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先是“科普”了一下PET塑料的特性,说得半真半假,夹杂着“分子链”、“结晶度”等术语,让普通观众听得云里雾里,却让屏幕前的材料专家们竖起了耳朵。
“首先,我们要对它进行预处理!”林墨把瓶子剪碎,放进电饭煲内胆,然后倒入一瓶透明液体,“这是我独家秘制的‘化骨水’……哦不,是‘表面活化剂’,能让塑料分子变得活泼一点!”
(“办公室”及“清源”项目组记录:疑似使用某种弱碱性或含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进行预处理,目的可能是破坏PET表面的惰性,增加反应活性。)
接着,他点燃了丁烷喷枪,开始对着内胆里的塑料碎片进行“低温烘烤”(他自称的)。
“温度控制是关键!不能太高,太高就烧成灰了;也不能太低,太低没效果!”林墨一边笨拙地控制着火候,一边大声讲解,塑料碎片在加热下开始软化、蜷缩,“看到没?分子链在重新排列!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半死不活……呃,是半熔融的状态!”
(记录:使用非精确热源进行可控热降解或部分交联?此过程对温度均匀性要求极高,他的操作看似随意,但塑料状态变化似乎符合某种预期?)
然后,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步。林墨用钳子夹起一小团软化的塑料,迅速将其固定在自制的“拉丝装置”上。那装置就是一个手摇转柄,连着几个滑轮。他开始疯狂摇动手柄,同时用喷枪的余温小心翼翼地掠过塑料团。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拉伸!取向!形成微纤维结构!”林墨大喊着,手臂抡得像风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