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 此乃民间探索,未经严格验证,可能纯属无稽之谈。若参考尝试,请务必做好安全防护,一切后果与本热心市民无关。愿绿水青山长留!
祝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爱好者 L.M.”
附件里,甚至还附带了几张模糊的、似乎是实验过程的抓拍照片,以及一份简略的、关于不同工艺参数对纤维孔径分布影响的推测图表。
王院士的手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激动。
“这……这哪里是什么‘不成熟的想法’!这分明是一份高度凝练的、直指核心的技术路线图!”他声音发颤,“虽然关键数据被刻意删除或模糊化,但提供的方向、思路,甚至那些‘提示’,都与我们这段时间的研究瓶颈高度吻合!特别是关于‘非平衡态热场’和‘特定粘度状态下的拉伸窗口’的提示,简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李教授重重点头:“没错!更可怕的是,发送时间点与林墨直播高度契合,发信人署名‘L.M.’,这几乎是不打自招!但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绕过所有监控,精准投递给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这背后展现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网络技术,简直骇人听闻!”
“办公室”内,陈老看着同样的报告,眉头紧锁,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这小子……胆子是越来越大了。”陈老语气复杂,既有赞赏,也有深深的忧虑,“以前还只是‘意外’泄露,现在干脆主动‘投递’了?虽然用了匿名和加密,但这种方式太冒险了!一旦被境外势力抓住蛛丝马迹,后果不堪设想。”
负责网络安全的负责人汇报:“首长,我们分析,这封邮件使用的加密技术非常先进,甚至包含了一些我们未曾见过的算法片段,追踪难度极大。从手法上看,不像是常规的黑客行为,反而……反而有点像某种高度智能化的自动脚本,或者说,带着点‘玩闹’性质的炫技。”
“玩闹?”陈老哼了一声,“他这是在刀尖上跳舞!立刻加强对他网络活动的监控和保护,绝不能让他玩脱了。另外,通知收到邮件的那些企业,以‘国家重点项目技术指导意见’的名义,让他们高度重视这份邮件内容,组织力量进行验证和开发,但必须严格保密,对外统一口径为自主研发突破!”
“是!”
陈老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夜景,喃喃自语:“林墨啊林墨,你这份‘热心’,可真是搅动了满城风雨。你究竟是想加速技术扩散,还是另有深意?这份邮件,会不会是一个更大的‘整活’序幕?”
……
一周后,国内水处理行业暗流涌动。
华东,“碧水蓝天”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刘建业盯着刚刚出炉的测试报告,双手抑制不住地颤抖。他面前摆放着一片看似不起眼的、略带白色的非织造布材料。这就是他们技术团队,根据那封匿名邮件提供的思路,经过上百次失败尝试后,最新制备出的PET基过滤材料。
“刘总,结果……结果太惊人了!”研发部主任声音嘶哑,眼眶通红,“我们对标的是国际上最好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我们的样品,在同等测试条件下,对200纳米标准颗粒的截留率达到了99.95%!水通量比PVDF膜高了近30%!最关键的是……成本初步估算,只有PVDF膜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原料还是废弃塑料瓶!”
刘建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稳定性测试呢?寿命评估?”
“加速老化试验和抗污染测试正在进行,但目前的数据非常乐观!PET材料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就很好,我们改性的方法也相对温和,预计寿命不会逊于传统膜材料!”
“好!好啊!”刘建业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站了起来,“天佑中华!这是颠覆性的技术!立刻准备中试放大!不,我直接向董事会申请,建设第一条示范生产线!我们要抢在全球前面,把这项技术产业化!”
类似的场景,同时在多家收到邮件的企业上演。虽然各家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理解,对匿名邮件中的“提示”解读略有差异,制备出的材料性能也参差不齐,但无一例外,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期困扰行业的过滤精度、通量、成本之间的“不可能三角”,似乎被这从天而降的“土法子”打破了!
行业内部的小圈子里,消息灵通人士已经开始窃窃私语,关于“PET滤膜神话”的传闻不胫而走。但所有受益企业都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对外宣称是“多年技术积累的爆发”、“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技术跃升,想要完全瞒过外界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那些时刻紧盯中国产业动态的跨国巨头和境外情报机构。
某全球顶级膜材料企业,德国“AquaPure”集团亚太区技术总监汉斯·穆勒,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市场的紧急分析报告。报告中附带了他们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某家中国公司即将发布的新产品宣传彩页的模糊照片,以及一份耸人听闻的性能对比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