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核”项目的成立,犹如在“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这台本就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上,又注入了一剂强效催化剂。
陈老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来自国家顶尖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数位材料学泰斗、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权威,以及专精于晶体生长和微观结构分析的专家,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被迅速召集。他们签署了最高等级的保密协议,然后一头扎进了位于某地下深处的绝密实验室中。
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巨大的屏幕上正反复播放着林墨直播录像中那个至关重要的笔头特写,以及经过无数次算法增强后还原出的“谐振增强石”微观结构三维模型。那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深奥拓扑规律的细微纹路,在专家们眼中,不亚于一部天书,一部可能改写能量利用方式的天书。
“不可思议……这种对称性并非传统晶体学中的任何一种点群或空间群。”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材料学家戴着特制的显微目镜,喃喃自语,“它更像是一种……用于约束和引导某种‘场’的几何结构。你们看这几个能量节点(假设)的连接方式,它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而是形成了一种开放的、趋向于无限延伸的分形网络!”
“王老说得对,”旁边一位年轻的凝聚态物理专家兴奋地补充,“我们初步的场论模拟显示,当一种特定频率的能量——比如林墨使用的那个简陋激光笔发出的、被‘改造’后的蓝光——注入这个结构的核心节点时,整个网络会被激活。它不像传统天线那样辐射能量,而是……而是在结构周围形成一个极其微小的、稳定的‘空间褶皱’或者说是‘能隙桥梁’!能量通过这个‘桥梁’,几乎无损耗地跨越空间,直接作用于目标点——也就是灯塔的透镜内部!”
“也就是说,那束蓝光本身可能并非能量载体,或者说不是主要的能量载体?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个‘触发器’?”李教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
“很有可能!”年轻专家用力点头,“真正的能量来源,可能被这个结构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从周围环境——甚至是真空零点能中——汲取并定向输送了过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灯塔能量输入为零,输出却持续不断!那束蓝光‘点亮’的并非灯塔的灯,而是‘点亮’了这条连接灯塔透镜的能量传输通道!并且,根据林墨‘任务完成’的提示,这束光还顺带按照某种预设程序,重构了透镜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其变成了一个稳定的、长效的冷光源!”
这个推论让整个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从环境中直接汲取能量,无损耗定向传输,还能远程重构物质……这其中任何一项技术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引发一场科技革命。而现在,它们似乎都隐隐指向了林墨那看似瞎胡闹的“整活”所揭示的底层原理。
“理论方向可以先继续深入,但当前首要任务是实践!”项目总负责人,一位神情严肃的将军沉声道,“我们必须尝试复现这种结构!哪怕只能理解其皮毛,制造出功能万不存一的仿制品,也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复现难度极大。”王老叹了口气,指着屏幕上的结构,“且不说我们对其物理机制的理解还停留在猜测阶段,单是这结构的制造精度,就远超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纳米加工技术极限。你们看这几个关键节点的曲率和连接处的拓扑缺陷(看似是缺陷,但模拟显示它们可能是功能必需),以现有的聚焦离子束(FIB)或者电子束光刻(EBL)技术,几乎无法完美复制。林墨那小子……他到底是怎么用一堆破烂捣鼓出这玩意儿的?难道真是什么‘系统’直接给的成品?”
这个问题无人能答。他们只能将林墨的成功归咎于某种无法复制的、“系统”赋予的“黑箱”操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竭尽全力去模仿。
实验室隔壁的超净间内,数台价值过亿的尖端设备二十四小时不停机。科研人员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使用不同基底材料(从硅、锗到蓝宝石、金刚石),运用电子束刻蚀、原子层沉积、分子束外延等多种技术,试图在微观尺度上“雕刻”出那个神秘的结构。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不是结构变形,就是关键节点无法形成,或者即使形似,在注入能量测试时也毫无反应,甚至直接烧毁。连续几十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眼中都布满了血丝,气氛一度有些压抑。
“难道思路错了?或者说,这种结构必须依赖某种我们未知的、特殊的材料本身?”一位负责工艺的工程师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沙哑。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负责分析林墨焊接手法的年轻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各位老师,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林墨的制作过程大家也看到了,粗暴、简单、毫不讲究。他用的就是最普通的电烙铁,胡乱焊接,那块‘石头’看起来也其貌不扬。有没有可能,这种结构的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极限的加工精度,而是……而是依赖于能量注入的‘方式’?或者说,在能量注入的瞬间,某种‘场’会引导材料自组织形成所需的结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