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
“自组织?!”王老猛地站起身,眼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对啊!我们一直试图用‘雕刻’的方式去复制一个可能是‘生长’出来的结构!就像雪花的形成,依赖的是水分子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的自组装!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极致的刻痕,而是找到能引发这种‘自组织’的能量钥匙!”
思路一转,柳暗花明。
团队立刻调整方向。他们不再执着于纳米级的精密加工,而是选取了一种具有特定相变特性的氧化物薄膜材料,然后利用经过精密调制的、模拟林墨激光笔头那瞬间奇异电弧的脉冲激光,对材料表面进行快速扫描和处理。
一次,两次……第十次……
当第二十三次实验的脉冲激光扫描过后,科研人员们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处理区域时,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在薄膜表面,出现了一片面积仅有几百纳米见方的区域,其微观结构虽然远不如林墨那块“石头”上的完整和完美,但核心的分形网络雏形和几个关键的能量节点特征,清晰可见!
“成功了!我们……我们做出了仿制结构!”实验室里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在未知黑暗中摸索到一丝光明的巨大振奋。
接下来的能量注入测试更是带来了惊喜。当他们将一束低功率的测试激光聚焦到这个微小的仿制结构上时,STM的探针在距离结构数微米外的另一个点,检测到了微弱的、但明显不属于散射效应的能量富集信号!虽然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衰减也很快,但这确确实实证明了——定向能量传导!
“报告!‘晶核’项目初步仿制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成功观测到微弱的定向能量传导现象!”这份带着激动颤音的汇报,第一时间传到了陈老和“办公室”高层那里。
“好!太好了!”陈老重重一拍桌子,脸上满是红光,“立刻将相关数据和制备流程,列为最高机密,同步传递给能量武器研究所!”
与此同时,某深山密林覆盖下的国家级能量武器研究所。
这里的研究员们早已收到了“办公室”共享的、关于林墨之前直播中透露出的诸多能量技术原理分析报告(包括但不限于高斯步枪、等离子体约束等)。他们一直在尝试将这些天马行空却又根基扎实的理论应用于实际。
当“晶核”项目关于“定向能量传导”的初步仿制成功数据和那种特殊调制脉冲激光的技术细节送达时,研究所如同久旱逢甘霖。
“低损耗,甚至可能无视障碍物的能量传递方式……”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看着报告,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这简直是为我们下一代定向能武器量身定做的技术!”
他们之前在高能激光武器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气衰减、散射以及能量在长距离传输中的损耗。而林墨提供的这种基于“空间褶皱”或“能隙桥梁”的能量传导方式,如果能够实现,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研究所立刻组织精干力量,结合“晶核”项目的初步成果和林墨之前“泄露”的相关理论,开始了紧急技术攻关。他们尝试将那种脉冲激光调制技术应用于现有的高能激光器发射系统,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晶核”仿制结构原理的、宏观化的“能量聚焦与传导阵列”。
昼夜不停的模拟计算、设备改装、调试测试……
数天后,在一个全封闭的地下测试场内,一次划时代的试验悄然进行。
一台经过改装的百千瓦级战术激光器对准了百米外的特制靶标。但与以往不同,激光器的发射口前加装了一个布满复杂纹路的环形装置——那是研究所根据“晶核”结构原理设计的、放大版的“能量传导聚焦器”。
“试验开始!能量输出百分之十!”
指令下达,激光器启动。但射出的光束并非以往那种炽热耀眼的高能激光,而是一种略显暗淡、带着一丝诡异蓝色辉光的能量流。这道能量流在接触到环形装置后,并没有直接射向靶标,而是在装置中心形成了一个微小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能量奇点。
下一秒,百米外的特制靶标中心,毫无征兆地出现了一个融蚀红点,并迅速扩大!而靶标与激光器之间的空气中,却检测不到任何显着的能量束流和热效应!
“能量传导成功!靶标被命中!大气衰减率……接近于零!”监测人员的声音因极度震惊而变形。
“提升功率至百分之三十!”
靶标瞬间被洞穿,融化金属液滴飞溅。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只有一种令人心悸的、高效而冷酷的能量传递与释放。
“我们……我们成功了!”研究所的负责人紧紧攥着拳头,身体因激动而微微发抖,“这是真正的‘幽灵’攻击!无视常规拦截,难以探测预警!虽然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条路,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