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不是巧合!”赵教授猛地站起身,指着解析出来的图像,“他是在利用抱怨跳跳糖涨价和成分,向我们传递关键信息!乳糖、柠檬酸、二氧化碳、三氯蔗糖……这几种物质,或者它们的特定衍生物,很可能就是模拟合成那种MOF材料或催化剂的前驱体!那个模糊的分子片段和摩尔比,极有可能是合成路径中的关键中间体和配比!”
弹幕上,粉丝们完全被林墨的表演带偏了:
“哈哈哈墨哥开始研究食品化学了!”
“下一期直播:用跳跳糖成分表合成长生不老药!”
“物价飞涨,主播落泪!”
“懂了,这就去囤积跳跳糖,等待升值!”
林墨看着这些弹幕,叹了口气,演技十足地哀嚎:“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连跳跳糖都开始偷工减料了!你们看这个配比,乳糖放这么多,柠檬酸才这么点,二氧化碳的充入量肯定也不足!这能跳得起来吗?怪不得我感觉现在的跳跳糖没有我小时候那种‘颅内爆炸’的感觉了!成本都花在甜味剂(三氯蔗糖)上了!本末倒置!”
他这番话,在普通观众听来,是一个怀旧主播对产品质量下降的吐槽。但在“办公室”专家耳中,不啻于惊雷!
“他点明了!‘乳糖放这么多,柠檬酸才这么点’,对应了那个摩尔比‘1 : 0.03’!他在暗示乳糖和柠檬酸的相对比例!‘二氧化碳充入量不足’,是在强调CO?作为模板或缓冲剂的关键作用!‘成本花在甜味剂上’,是在提示三氯蔗糖或其类似物可能作为某种表面活性剂或结构导向剂!”燃料化学专家激动地几乎语无伦次,“快!记录!立刻按照这个思路,结合之前草稿纸上的片段,进行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
办公室瞬间进入高效运转状态。一组人负责将林墨刚刚泄露的信息与“跳跳糖火箭”任务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另一组人则立刻联系合作的顶尖材料实验室,准备按照新的线索进行合成尝试。
而陈老则看向了负责舆论引导的小组:“现在,轮到我们上场了。立刻行动,执行‘混淆计划’。”
就在林墨直播抱怨跳跳糖涨价后不到两小时,网络上开始悄然出现一些“科普”文章和“技术分析”帖子的推送。这些内容由办公室精心策划,通过几个看似中立、实则被影响的科普大V和科技媒体账号发布。
标题诸如:《网红主播跳跳糖火箭背后:有趣的物理巧合与常见的糖果成分》
《解密:为什么跳跳糖能让模型火箭飞更久?可能是这些原因!》
《从跳跳糖火箭看业余航天的娱乐性:切勿盲目模仿!》
文章内容写得深入浅出,看似专业,实则充满了误导。它们引经据典地解释了跳跳糖中二氧化碳微胶囊遇热破裂可能产生的微弱推力增强效应(理论上存在,但微乎其微);分析了模型火箭基础燃料(硝酸钾和糖)燃烧的化学反应,并“推测”跳跳糖中的某些酸性成分(如柠檬酸)可能偶然地与燃料中的杂质或催化剂残留发生作用,轻微改变了燃烧速率;甚至还“严谨”地计算了跳跳糖本身所含化学能的极限,得出结论:即使全部释放,其能量也远不足以支撑观测到的飞行时间,因此“主播林墨的成功很可能源于其使用的特定品牌模型火箭引擎本身性能优异,以及当天理想的气象条件(如低空气密度、顺风等)共同作用下的偶然结果”。
文章最后都不忘强调:“广大网友和爱好者应理性看待网络直播内容,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和创意展示,切勿在没有专业指导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类似尝试,以免发生危险。”
这些文章迅速被推送至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用户信息流中,并且雇佣了大量水军(伪装成普通网友)在相关讨论区进行评论和转发。
“原来如此,我就说是巧合嘛!”
“科普了,看来墨哥这次是运气好。”
“那种模型火箭引擎确实有性能差异,买到好的能飞久点很正常。”
“散了散了,就是娱乐效果,别当真。”
这些声音迅速淹没了少数几个提出“尾焰颜色不对劲”、“燃烧时间长得反常”的质疑帖。强大的舆论引导机器开始发挥作用,将“跳跳糖火箭”事件牢牢地定性为一次“运气爆棚的沙雕整活”。
办公室内,负责监控舆论反馈的人员报告:“引导效果显着!相关讨论的热点已从技术疑点转向了对主播运气和娱乐效果的讨论。境外监测到的分析帖子,也开始引用我们发布的‘科普’内容作为反驳‘技术突破论’的依据。怀疑的声音正在被有效稀释。”
陈老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很好。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林墨只是一个运气时好时坏的整活主播。他的每一次‘成功’,要么是巧合,要么是剪辑,要么是我们(指国家)在背后配合演戏(明面上的安全警告等)。真正的核心技术,必须隐藏在这些喧嚣之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