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素前体: C19H34O2 (旁边小字标注: (Z)-9-Tricosene? 衍生物?)
· 行为调控因子: [Cu(C12H22N4O2)]Cl2 (旁边写着: “络合物,缓释?”)
· 消化代谢促进剂: C15H10O5 · nH2O (结构简图,隐约像某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水分子的结合态)
他写得飞快,字迹依旧潦草,并且“不小心”用袖子擦掉了一部分,但关键分子式和简图,再次被“办公室”的高清摄像头精准捕捉并放大。
“办公室”内,生物化学和动物营养学专家立刻行动起来。
“C19H34O2!这个结构……像是某种昆虫信息素的核心骨架,但进行了修饰!如果应用于鱼类,可能干扰其嗅觉定位,使其对水草的兴趣降低?”
“那个铜络合物!看结构,它可能能在生物体内缓慢释放铜离子,参与多种酶的调控,或许能微妙影响鱼类的神经递质或代谢速率,从而改变其摄食行为偏好?”
“还有这个黄酮类水合物!这种特殊的结合态……我从未见过!它可能显着增强肠道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对纤维类物质的分解效率,这意味着即使饲料适口性一般,鱼类也能从中获取足够能量,减少对水草的依赖!”
专家们越分析越激动。林墨表面上是在介绍“驱鱼保草”的饲料,但其列出的成分和分子式,分明指向了一套极其精妙的“动物行为信息素调控”和“营养代谢定向增强”技术!
“这不仅仅是鱼饲料!”李教授猛地一拍桌子,“如果把这里的鱼类换成经济性畜禽,比如猪、牛、鸡……这套技术稍加改动,完全可以用信息素引导动物行为,减少应激和争斗,提高饲料转化率,甚至定向调控肉质和产奶量!”
赵教授补充道:“看那个信息素前体,其设计思路非常巧妙,它不是强行抑制,而是‘引导’,通过模拟某种让动物感到舒适或安定的信号,来规范群体行为。这比传统的化学镇静剂或强制手段,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这份关于“饲料成分表”的分析报告,连同之前气候模型的成果,被迅速共享给了农业科学院下属的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所的专家们如获至宝,立刻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验证。初步结果表明,基于林墨提供的分子式合成的类似信息素和代谢促进剂,在肉鸡饲养试验中,显着降低了鸡群的啄癖发生率(一种因应激导致的自残行为),提高了群体均匀度,并且饲料转化率提升了约5%!在生猪饲养试验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效果,猪群更加安静,争斗减少,生长速度有所提升。
这意味着,在不需要改变现有养殖设施和主要饲料配方的前提下,仅仅通过添加微量的、基于林墨“无意”泄露技术合成的调控剂,就能显着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一套足以引发畜牧业变革的技术,就这样被林墨以“抱怨鱼吃水草”的方式,伪装成了一款搞笑的“环保饲料”,再次精准“投喂”给了国家。
……
林墨的“鱼缸”接连引发关注,自然不可能永远瞒过境外的眼睛。虽然大部分情报机构将他的直播归类为“迷惑行为”,但总有嗅觉更为敏锐,或者说不惜一切代价搜集任何可能技术线索的势力。
某境外情报组织“秃鹫”,在综合评估了“冰块存储数据”引发的业界暗流,以及近期气象、农业领域某些难以解释的技术苗头后,将目标再次锁定在了林墨身上。他们判断,林墨这个“整活主播”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便不是他本人掌握,也极有可能是某个神秘技术团队选择的“展示窗口”。而那个能模拟气候的鱼缸,尤其是其中核心的“混沌计算藻”,成为了他们此次行动的首要目标。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林墨住所附近。一个黑影巧妙地避开了小区常规的监控(但他不知道,还有数层由“办公室”安排的、更为隐蔽的监控网络),潜入了林墨所在楼栋的楼道。他的目标明确——林墨家门口那个用于堆放快递和垃圾的小角落。根据情报,林墨偶尔会将一些养鱼淘汰的废水、烂草叶等杂物放在那里等待清理。
黑影动作麻利地找到了一个林墨不久前丢弃的、装着些许浑浊水和腐烂水草的小塑料袋。他心中一喜,正准备取出随身携带的容器取样,身后突然传来一个懒洋洋的声音:
“喂,哥们,大晚上的翻别人垃圾,不太好吧?”
黑影浑身一僵,猛地回头,只见林墨穿着睡衣,叼着根棒棒糖,倚在自家门框上,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他手中还拿着手机,似乎刚刚在直播或者录像。
“我……我是物业的,检查一下楼道卫生……”黑影强作镇定。
“物业?”林墨挑了挑眉,用棒棒糖指了指对方手里专业的取样工具和手套,“你们物业现在装备这么专业了?比我们搞直播的器材还高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